第十八章 父子意缓和,偶然得消息(第6/7页)

沈林手下的兄弟整天被调遣来去,一会儿这个文件,一会儿那个文件,那浦口码头这半年来的货运单足有好几千张,全都给他送了过去,不知道葫芦里卖的究竟是什么药。

沈林在跟叶局长汇报工作的时候,悄悄表达着不满。

“叶局长,田中似乎并没有想象的那么有效。”

雷声大雨点小,没啥意思。

叶局长似乎有些诧异:“怎么,你对他不满意?”

“我们中国人的事情,让一个日本人参与,可能……”

他话还没说完,叶局长随即一笑。

在日本占领南京那几年里,田中是抓到共产党人数最多的人,也是破获的共党间谍网案件是最多的,远远超过在上海、天津、广州的日伪情报机关。是再合适不过的帮手。

“我也不喜欢与日本人合作,但现在我们需要这样的人。你的担忧我明白,我既然可以让他从监狱里出来,也可以让他再进去。不要把他当着人看,他只是一把刀,你想让他刺哪儿,就让他刺哪儿。”

老谋深算的的一张脸,鸟飞到空中还用一根线拴着。

沈林也无话可说,只好作罢。

经过很多个日夜交替,田中反复的核对郭连生经手的浦口码头的货运单,最后他似乎终于找了什么东西,眼睛都发起了亮光。

那天沈林来的正巧,办公室里成千上万的货运单散落着,显得杂乱不堪,叫他为之有些意外。

之前他总觉得田中有些拿鸡毛当令箭的意思,不过就是想借机折腾一番罢了,真的没想到,他竟疯魔到了种程度上。

听见推门声,伏案就坐的田中突然站起了身来,瞧见来人是沈林,他情绪激动非常。

“我找到线索了。”

那一双眼瞳里布满了血丝,不知道究竟有多久没有休息了,整个人都已经有些憔悴。

他说着把几张货运单递给沈林,沈林看单据又看看他,眼神里有些不解。

“我来这样跟你解释。”

说着田把屋里角落的一个大黑板拉了过来,一边说,一边在黑板上画着图解,还把汪洪涛、郭连生的照片钉在了黑板上。

“郭连生曾经供述浦口仓库存放的货物是在他的经手之下,某些共产党所需要的货物被做上了记号,从浦口仓库转运的过程中被共党分子偷运到解放区。这样类似仓鼠的行动并不多,几个月内只有二十三次,有粮食,米面,棉花,被服等等。是郭连生接到了汪洪涛的命令将部分货物外包装上画上标记,凡是有这样标记的货物,都出现了非常大的损耗,有的损失甚至达到了20%,显然是有人在里面做手脚偷运。因为偷运行为并不频繁,所以很不起眼,如果不是郭连生自己招供,外人很难察觉出来。”

到这儿他一停,走近沈林,将他手里的货运单抢过来,也钉在黑板上。

“这三份货单上的物品,一批是药品,一批是食盐,还有一批是机械零件,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日本投降时,从日本人手里得来的。药品是一个日军医院里查出来的,而其他两样都是从日本人的军用仓库所得。这些货物都是共产党苏北根据地非常需要和紧缺的。”

田中说着,沈林一边聚精会神地瞧着黑板上被田中画出来的图标。

说完了已知,接着田中抛出疑问:“物品在运输过程当中,在码头仓库只不过停留一夜,浦口仓库每天货物进出量巨大,没有人准确的提醒,外人是不可能准确地找到这些货,就是郭连生也不可能如此迅速准确的找到这些货物,其中还牵扯货物的发出部门还有运输部门。”

到这儿他停了一下,在黑板上又画出来货物发出部门以及运输部门的图标,而后才又接着说道:

“那么,汪洪涛如何能知道哪一批里有药品,有食盐,有机械配件?他又是怎么能让郭连生准确地找出它们?只有一个可能,内部有人透露情报。”

这一番话说完,沈林重新扫视黑板,从货物发出和运输的图标上画出两个圈,又从圈上画出来两个连线,连接着汪洪涛和郭连生,让这些图标形成了一个线索网络。

随后田中又拿出一张照片来递给他,他接过来一瞧,那正是汪洪涛在中央党校毕业的纪念照,田中在人群里找到两个人,在头上画了圈。

“这两个人是汪洪涛在中央党校的同学,一个是日伪资产分配委员会的周达元,另一个交通部公路局调配处处长钱必良。那三张货单的经办人也是这两个人,所以内部的鼹鼠就是他们俩。”

说着,田中在周达元和钱必良的档案中翻出他们的照片,钉在了黑板上。

“从汪洪涛开始到货物发出部门、运输部门,再到码头的郭连生,这个情报系统就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