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章兜离之浦民俗史(第2/8页)

他和她们在这髙岭的边缘陷人僵滞状态的理由有两个。一是在极易成为港口的海湾斜面上繁荣起来的渔村中,只有小巷似的窄道可以通行,人们交错而过时必须互相谦让。不过渔村的这种形态,会让居住在此的人们自然而然地亲密起来,加强这种共同体的关系。因为和邻居家挨得紧,跨出玄关一步就是对面的人家,也就无法自命清髙啦。步行的时候不打招呼就不可能前进,转眼间就会和谁在这里那里聊上,优雅的踱步是没指望的。第二个理由嘛,一定是言耶不但人看起来陌生,还穿着感觉特别奇异的牛仔裤。

昭和三十年(1955年)的日本,牛仔裤虽已上市,但毕竟只是二手货,直到两年后才有衣料进口方面的解禁。好不容易允许自由进口衣料了,适合日本人体形的牛仔裤在国内生产则又过了六年之久,而且几乎局限在大都市。潮鸟镇的人们感到惊异也不稀奇。在中鸟镇让言耶搭车到这里来的男人,尽管没有开口问,但言耶也能感觉到他对自己非常好奇。

(本来就是显眼的陌生人,还穿得这么怪,所以引人侧目也没办法吧。)

为了收集怪谈而四处奔走的言耶,自己都这么想。不过,自从偶然接触到合身的牛仔裤,了解其灵便性之后,就知道现在不管穿什么,都不会像牛仔裤那样让他满意了。奔走之所中,也有最好别太引人注目的地方,言耶虽对此心知肚明,却还是难以割舍他的牛仔裤。

让人怀疑永无止境向市场进发的女性队列,终于全都过去了。言耶走下裸露出山体表面的斜坡,步入潮鸟镇的一瞬间,就曝光在更为强烈的好奇视线中。不过其中并无排斥异乡人的意味。人们反而亲切地凑近前来,直率地和他攀谈。一得知他是来拜访镇长下宫德朗,就争先恐后地给他指路。言耶最大的烦恼,还不如说是被这些好心人阻碍了行程,不知如何前进才好。

讽刺的是,虽然陆陆续续有人指点,言耶还是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因为在斜坡上密密麻麻、鳞次栉比的民居之间,那些小巷似的窄道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迷宫。而且道路还急升急落,让他感到自己简直像在一个立体迷宫里奋进。这当然不是有人故意建造的,只是为了尽可能有效地利用土地不得不这样罢了。在这里头顶搬运法如此盛行,也理所当然。

这样的街区决不是潮鸟镇独有的特征。“冲”,就是指远离附近渔场的海域;“津”是指船起航和归航的港口;“滨”是指盐滩类的广阔砂滨;而相对的,“浦”就是指海湾内侧的那片沿海土地,以及居住在那里的渔民的村落。而被称为“浦”的地方,无论是从海边至内陆的辽阔土地,还是临近山野的险峻地区,都是这个海湾的居民别无选择建造家园的场所。换言之,这种密集形态是自然形成的。

民俗学者濑川清子,在参加了昭和十二年(1937年)至十四年(1939年)间由柳田国男进行的渔村生活调查后,于昭和十八年(1943年)着成《贩女》一书。关于坐落在大分县臼杵湾深处的渔村,她在书里写道:“家家户户之间的窄道,不过三尺宽,蜿蜒曲折胜似迷宫。迷失其间的我徒劳地兜兜转转,无法确认自己的位置也无法找到正确的方向。”这不正是言耶此刻的真实写照吗?

而那些建造在街区各处要道上的厚重石垣,还进一步加重了言耶的迷失感。令人头痛的石垣,是为了守护街区,抵御台风季节汹涌而来的海水和强风才建造的,可看上去就像遗迹或坟墓。因为从各家各户之间的狭窄小巷一冒头,就会看到这样的石垣堵在眼前,言耶顺理成章地产生了被封闭的感觉。

(走这边,对吗……)

逢人就问路的言耶一边走,一边突发奇想。假如这里没有一个人——他情不自禁地设想着整个街区都已荒废的景象。说起来有点对不住这里的居民,不过,他确实立刻就感到了难以言喻的恐怖。恐怕正是因为切身体会到了人们的生活气息,这鳞次栉比、由石垣守护的街区风景,才会给人以感受出生机勃勃的印象吧。但要是变成无人地带,这里就只剩怪异而突出的街区形态,仿佛身陷此间就会永远彷徨无措一般,淡淡的不祥感会顿时荡漾而起。于是,一直充斥于窄巷和石阶的闷热暑气,也当即化为了恶寒。言耶不知不觉就在脑海中幻想起自己在空无一人的潮鸟镇,无休止地走下去的情景,就像在白日梦中迷失了一般,陷入了奇妙异常的氛围。

万幸的是,在狭窄的石阶中段,出现了一栋古老的木质建筑。挂在门口的那块“海部旅馆”的招牌,跃入言耶的眼帘,他总算回过了神。

(啊,这不就是我今晚要投宿的旅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