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青黄之瞳(第4/5页)

随后,命运在一场激烈的暴雨之中开始让这座沙船滑向了深不可测。掌舵手在面对无法穿透的茫茫黑暗时误入歧途,直将沙船驶入了一片江下凹谷,礁石的尖利肆无忌惮地惩治着这艘完美无缺的沙船,使得它变成一头待宰的羔羊。子夜再次袭来,副都统在接连响起的呼啸声中就这样走向了终结,他在试图掌握沙船命运的时刻没有想到劫数已然降临,因此他在被鸭绿江的滚滚洪流吞没之前,喉咙里甚至没有发出半声惯有的响亮。

死亡的突如其来瞬间迷惑了余生者的脚步,那些随船出发的工匠和牲丁在无法躲避的风割雨凿下再次误入歧途,他们几乎是簇拥着奔向船舱之中,副都统生前的连番告诫在这时就如同他们额间的乱发一般轻飘,于是,他们丢掉性命的方式也显得轻飘无比。

接着,端望龄弃船跳入了滚滚的鸭绿江水。而在此之前,这位文官从未感受过如此激烈的方式,久于仕途的诚惶诚恐根本无法让他用赌博的态度去决定一件事。在他身体徐徐坠下之时,他似乎回头望了那么一眼船舱之中的青黄之瞳——这个影像在他此后的生命里再也没有离开过,直到他拖着腐朽的身子跌翻在昏黄的书房之中,数以万卷的古籍将他的枯容覆盖,这意味着他寻找真相的时间长达三十年之久。

事实上,在一位渔猎者将端望龄救治复生之时,他就想过要用怀中的短刀割破自己的喉管,了结余生。然而,书生的执著和官仕的愚忠让他克制了这个念头。尽管这两者此刻对于他来说是如此的相悖——获得真相的同时无疑会让他人头落地。而在返京的颠沛路途中,更让端望龄感到战栗不已的是,统治这个国家的咸丰爷已然在不久前驾崩西去,这位短命的皇帝最终还是没有等到同样短命的沙船。宿命在重合之时所彰显的意味深长不得不让端望龄唏嘘感叹。

数日之后,端望龄再次踏上了一条遥远而陌生的路途。与此前不同的是,这次他是以流放者的身份前去接受为此而加的惩罚。千疮百孔的朝廷对于应死之人最后的豁达就只有金钱,所幸的是,端家祖上的积累还算殷实。为此,端望龄在举家迁徙的岁月里常常会涌动出一股切肤的伤感。

在那片充满风沙的西陲之地,端望龄感受着与辽东迥然不同的贫瘠,终日不停不歇的劳作,使得这位文官的手指开始了不可遏制的变化,这让他无可避免地想起了副都统,那位葬身江底的莫逆之交。于是,他开始将这段没有答案的往事讲述给他在戍边八年之后降生的孩子,现在,这个孩子已然年满十岁。而这时,辽东窝集残留在端望龄体内的蛇毒开始不遗余力地损伤着他的面颊,他看到惨白色的斑点由颌下爬满额头,其速如风。工匠们在营造沙船时所感受的狐疑终于在数年之后水落石出。

或许是端望龄的殷切祈望改变了宿命的方向——这位文官曾对西归至家之事通宵达旦地绞尽脑汁,甚至就连为儿子取名都表达着极度的延伸,“锡圭”喻“西归”;又或许是天朝急需修缮来粉饰将倾的皇权,总之,一纸赦令就这样让端望龄脱离了茫茫苦海。

重掌营造司的端望龄并没有对往昔之事消减半分热情,与此同时他还将这分热情传递给了端锡圭。这位同他父亲有着相同血脉的聪颖少年,在那时还并未能完全理解端望龄的苦心孤诣,他无法体会父亲在目睹那青黄之瞳时所感受的震惊。甚至,他还曾对父亲耸人听闻的叙述暗自讥笑过。而端锡圭在对待考取功名之事上表现出的倔强,常常让端望龄回忆起自己少年时的轻狂之态。他隐约预感到端锡圭对于营造之学越发狂热的痴迷,最终会让他逃离自己的身边。七年之后的那天清晨,端望龄的预感得到了证实,端锡圭坚定不移地踏上了远赴海外的邮轮。

时光又过去两载。

一纸写满噩耗的家书摧毁了端锡圭的求学生涯,使他不得不重归这片此后让他悲欢交集的故土。端锡圭在密不透风的书房之内看到了满坑满谷的古籍,他隐约由这些故纸堆中感受到了父亲夙夜的辗转反侧,这让他脚底陡然升腾出一股奇异的激荡,于是他重拾了少时父亲传递给他的那分热情,并为之开始了遥遥无期的延续。

不久之后,端锡圭在整理父亲遗物时发现了一沓抄本,抄本上密密麻麻记载着端望龄有关青黄之瞳的若干考据。端锡圭在这些前后大相径庭的笔迹中看到了父亲的怅然若失,对于真相的探寻不可逆转地消耗着端望龄的风烛残年,以至于卷子的末尾处呈现出惨不忍睹的重复。端锡圭费掉八个月的时间重新整理这沓抄本,然而,摆在他面前的卷子依旧没能解其愁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