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高川的第二次推理(第4/8页)

“还有对程云浩的怀疑,也使我压根儿就没想到凶手会是一个被认为已经死了的人。”骆松自嘲似的笑了笑说道。

“是的,你们在面对这起连环杀人案时,对无法解释的线索甚至是直接证据置之不理,将可以解释的却又是最表面的事实和线索强行整合,修改了原有的结构,只是为了迁就程云浩是凶手的这一结论。这样的错误越积越多,离真相也就越来越远。”

“那袁睿究竟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为了替程老师一家复仇,为自杀女孩复仇,为所有的受害女孩讨回公道,而不惜砍断自己的手臂?”

“还记得我上一次说到凶手的‘人格面具’吗?你中午在电话中跟我说,袁睿的童年是在父亲的家庭暴力中度过的,我想这应该是他的反社会人格的成因。因为他受过高等教育,所以他压制住了自己的反社会人格,如果不是突变的促使,如果他运气好,一生都没有波澜,没有挫折,我想他可能这一辈子都不会释放出反社会人格。他就是属于运气不好的那一类。尤其是看过他的三篇杀人日记之后,更加深了我对他的心理状况的理解。最后一篇杀人日记算是他真正的精神自白,所表现出的倾诉欲,体现了他欲自我毁灭的潜意识状态。”

“自我毁灭?”

“是的,自我毁灭,这是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理论的一种极端的表现形式。”

“死亡本能?”

“‘死亡本能’是弗洛伊德提出的一个理论。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习惯地认为:求生是人的一种基本本能。弗洛伊德则提出,求死也是人的一种基本本能。从人诞生的那一刻开始,死亡本能就潜伏在每一个人的潜意识中,随时准备利用和借助任何可以激发它的外部事件,冒出来毁灭人的生命。他认为所有生命的终极目标是死亡,只有死亡才能得到真正的平静,生命只有在这个时候才不再需要为满足欲望而斗争,不会再有焦虑和抑郁。这是一种趋向毁灭和侵略的冲动,死亡本能派生出一切攻击、破坏、侵犯他人的行为,这种冲动转向外部世界时,就是将毁灭的对象从自身转移到他人,导致对他人的攻击、伤害甚至谋杀。但是当这种本能转向机体内部的时候,会导致个体的自责,对外界的攻击力便会转向攻击自己,比如自杀。”

骆松摇着脑袋说:“按你的意思,我们每个人的心底,都是想去死的?”

“我记得上回洪波说你戒烟失败了,又开始抽烟了,而且抽得很凶。说说吧,你现在每天到底抽多少烟?”

“这……三包……”

“三……那么多啊!你不要命了啊?”高川没有想到他的烟瘾竟然大到了这种程度。

“我知道……确实是有点多。”

“何止是有点!瞧,这就是死亡本能在你身上的表现。”

“哦?怎么说?”

“你不知道吸烟有害健康吗?”

“当然知道。”骆松底气不足地说。

“每当你抽完一支烟,过了一会儿,点燃第二支烟的时候,难道真的是因为烟瘾犯了吗?不再抽一支就会很难受吗?”

“……这么一说,好像还真不是。有时候坐飞机或是坐动车去外地,几个小时不能抽烟,我好像也没有多么焦虑的感觉。我也说不清楚,有的时候就是单纯想抽,觉得手上不夹支烟就不得劲,但又不是非抽不可。”

“这其实就是你潜意识中的死亡本能在作祟。我明白了,你之所以不信,是因为你将死亡本能这个理论单纯理解为想死,其实不是那么简单的。在自杀和杀人这两种极端表现之间,还有无数程度不等的中间状态,例如明知道吸烟有害健康还猛抽烟,明知道酒精伤肝还酗酒,都是死亡本能的体现。自我惩罚是能够带来快感的,记不记得我们刚干刑警的时候,有一次因为你的疏忽在跟踪行动中跟丢了一个罪犯,你回来后在办公室里用拳头猛捶墙,拳面都出血了,差点骨折吧?”

“这下子我完全明白了。”

萧紫菡瞪圆了双眼看着骆松说:“师父,原来你曾经还有这么个故事啊!”

骆松瞪了萧紫菡一眼,没有理她,接着问高川:“死亡本能在袁睿的身上是如何体现的呢?”

“他第一次杀人,是死亡本能向外派生出的攻击行为,而之后的杀人,一直到最近的这几起案子,死亡本能在他身上的体现,是向外侵略和向内投射并存的。他两年前制造饮血杀人事件的同时,在互联网上发布杀人日记,向公众和警方讲述自己的杀人过程,直到今天,他再次贴上以血兑酒的个人标签出现在案发现场,并且再次将自己的犯罪行为在互联网上公开,其实都是说明了他的潜意识里就是希望被抓,或是受到其他方式的惩罚。这是他的潜意识里的真实想法,他通过不断地杀人来达到‘找死’的目的,也就是自寻死路,这就是自我毁灭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