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朱棣:我居然能当团宠?(第2/3页)

朱家人的耳朵都竖了起来,满心满眼都是疑惑。即使是他们这些自家人,都不敢想象朱棣能够成功。

【这就要从朱允蚊说起了。

俗话说,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往表面看,朱棣造反是建文帝削藩不当造成的苦果。其实,往深层次看,这是“建文新政”的问题。

朱元璋在位比较重武轻文,而且总兴大狱。

朱允蚊上位之后,觉得这不好。他熟读儒家经典,觉得应该重用文官,各种制度也不应该这么残酷。然后他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史称“建文新政”。

"建文新政"初衷是好的,但推行得太快,导致内部出现了分裂。

在中央,南方文官集团受到重用。一部分武官被迫分出手上的权力,所以很不高兴。在民间,百姓已经习惯了朱元璋的制度,这么一改,他们很不适应。

很多学者觉得,建文帝心里没有数。他如此年轻,也没有什么功绩,威望不如朱元璋,本来就主少国疑,最好的办法其实是继承朱元璋的国策,适当小改就行了。

建文帝如此大刀阔斧地改革,否定朱元璋的思想,导致人们的思想出现了混乱。

所以朱棣造反的时候,宣称: “皇上是被周围那些文人带坏了,乱改太.祖留下来的政策,必须清除掉这些文人,把大明带到正确的道路上。"

总之,很多老派的文臣勋贵武将对朱允蚊挺有意见,干脆不怎么管这个皇家内斗了。还没打仗,朱允蚊就已经输了一半。】

一群兄弟侧目而视,好家伙,这侄子上台就否定朱元璋,真是孝顺!

朱允蚊跪在地上,恍恍惚惚。朱元璋年纪大了,他随时有可能坐上皇位。他并不是条咸鱼,反而年轻气盛,想做出一番事业。

明明他锐意改革,对天下是好事,结果反倒错了吗……

>

朱允蚊回过神来,连忙试图解释:“皇爷爷,你听我解释,开国的时候以杀戮为主,后来已经到了守天下的时候,当然得变更国策。"

朱元璋其实是一个非常自我的人,不然也不会让子子孙孙都按照祖训来做。

他摆摆手: "别说了。"

朱允蚊: “皇爷爷——”

朱元璋罕见地发了火:“滚一边去,别搁这满嘴喷粪。都让你别说了,你听不懂人话吗。别吵我听天幕!"

"让我听听,都把李景隆他们留给你了,你为什么会输?"朱允蚊手足无措,讷讷不言。

他的叔叔们心中唏嘘,可能是隔代亲吧,父皇经常凶他们,但是对皇太孙可是一等一的好,几乎没红过脸。

他们一直有点小酸,现在却平衡了。父皇的嘴臭大礼包,不能只有他们享受啊。

【建文帝另一个重大失误就是用了大明战神李景隆。】天幕此话一出,李景隆等人都愣了。既然是失误,又为什么要叫大明战神?

【本来那几个将军都打得挺好的,但建文帝非要换了他们,让李景隆当大将军,去征讨朱棣。白沟河之战,李景隆率领六十万大军,朱棣据说只有十万人。李景隆本该全胜,结果大败而归,损失数十万人。朝廷诸臣请求诛杀李景隆,但建文帝不允。

后来,朱棣打到了京城,李景隆和其他人开门迎接燕军进京,史称“金川门之变”。此后,朱棣继位,是为永乐大帝,朱允蚊失踪。李景隆官拜太子太师,位列群臣之首。很多人都想不通,他到底怎么输的。所以有人猜测,李景隆要么是草包,要么是朱棣的卧底。】

"六十万打十万,输了?!"

天幕下,朱家人都傻了。

宁王朱权: "父皇跟陈友谅的生死决战也不过是二十万人战胜了六十万人。四哥,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

和朱棣的战绩相比,朱元璋引以为傲的事迹都拿不出手了。

他们心里都泛起了嘀咕,战绩太夸张了,李景隆不会真是卧底吧!

朱元璋神色莫名,看了一眼直发抖的李景隆: “你到底是奸细还是什么呀?”

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而且战功赫赫,是开国名将。李文忠生下了李景隆,所以李景隆可以喊朱元璋一句舅爷爷,是正儿八经的皇亲国戚。

朱元璋对他抱以厚望,经常督促他

读书。李景隆也没辜负他的希望,熟读兵法,看上去是个栋梁之材。

等到以后上战场多多打磨,应该能一鸣惊人。李景隆长得圆润,皮肤白皙,现在脸上青一阵红一阵,跟调料盘打翻一样。

他甩锅道: “皇上,燕王向来用兵如神,我打不过他也正常啊。是太孙殿下用错人了,我不配跟燕王打仗。"

要么承认自己是卧底,要么承认自己是蠢材,他哪个都不想承认啊。只能把原因归结于朱棣太厉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