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乾隆:混账!!(第2/3页)

他的多数诗是述职报告,像是领导在朋友圈讲话。

某天,他接到了一首北京下雨的报告,于是写了首诗。

“阎报例应隔日至,均称二寸雨欣滋。然斯乃谓十八彼,料彼未知旬九斯。”

明明没有一个生僻字,但愣是不知所云,不看乾隆的注解,都不知道在写什么。

写诗有很多忌讳,其中有一条,就是得以情动人。

乾隆却是个没得感情的机器,把收到的报告记录一下,凑够五个字或者七个字就算完事。什么诗词的美感,他完全不管。

有时候,凑五个字七个字对他来说,都有点难。

他干脆不费时间想了,直接瞎写。

“晓趁轻凉出苑门,札什伦布焕崇垣。□□辎重先云至,夏季生衣预沛恩。”

这个寺庙其实叫做“札什伦布”,但是他非要写成“札什伦布焕”。像不像学生为了凑作文字数,瞎写的样子?

他于是又犯了写诗第二个忌讳——生编硬套。】

【乾隆还犯了其他的忌讳吗?

当然还有,诗文用典很重要,在这方面,李商隐和辛弃疾算是不可逾越的高峰了。但是典故这东西也很讲究,用得好就是有内涵,用不好就是掉书袋。

某个曾经在军机处当过官的人写了本书,爆料了乾隆的八卦。

乾隆每天都要写

好几首诗。喜欢用典故,但特意不标明,故意让那些大臣去查,然后给自己的诗作注解。很多典故用得非常晦涩,古代又没有百度,根本查不出来。

乾隆也很得意。

在大臣们都查不出来的时候,他才姗姗来迟,亲自给自己的诗作注解,收获无数夸夸。

比如,"虚舟若悟南华旨,所遇欣之总大佳。"这个虚舟就出自《庄子》。

《雨猎诗》,其中有"著制",这个官员根本查不出来,后来才知道这个词出自《左传》。

乾隆的诗仿佛透着一句话:“朕读书多吧!就问牛不牛逼?”】

【用一句话总结乾隆的诗:句句硬如铁,读来满嘴血。】

为了证明自己的话,古青青还放出了很多乾隆的诗。乍一眼看过去,根本不知道乾隆在写什么。

别说普通百姓了,连很多饱览群书的文人都不能解读乾隆的诗。

普通百姓:“俺没见过几首诗,以为所有诗人都是李太白那样。谁曾想……”

“谁不是呢?”

前一期视频神仙打架,众人审美都被提高了,因为很多诗人写的诗都脍炙人口。结果乾隆给了他们一巴掌,告诉他们什么才叫诗坛的参差不齐。

他们只好翻出李白等人的诗集,给自己洗洗眼睛。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曹丕、李煜、刘邦等人原本对乾隆期待极了。他们眼巴巴地望着天幕,准备学乾隆写诗,现在都沉默了。

事到如今,他们几乎都反应过来了,乾隆根本就不是什么学生最喜欢的诗人,这个称号完全在阴阳怪气。

他们将手头的竹简和纸张都丢了,心里都有点愁。

从前,他们忧心和乾隆一起上榜,让自己丢脸。

现在,他们还是忧心和乾隆一起上榜,让自己丢脸。

李白笑了:“如果这能叫做诗,杜子美,你应该能写几十万首吧?”

沉默,沉默是今天的杜甫。

面对李白的夸赞,杜甫笑不出来。痛,实在太痛了,他的徒弟怎么这么丢人?

写诗,一要以情动人,二要力图准确,三要诗意流畅。

乾隆绕过了所有的正确答案,选择了最错误的那个。

清朝到了康熙年间,皇室受汉文化影响很深,就连皇帝也能吟诗作赋,康熙也不例外。

康熙有审美能力,也不是瞎子。他看着天幕中滚动播放的诗,神色晦暗不明。

康熙的朝臣发现,不知何时,康熙已经不再

满面笑容了,空气中弥漫着尴尬的气息。

事到如今,乾隆已经明白过来,面色阴沉。

他自从开始写诗,就没听见过几句批评,几乎所有人都把他夸得天上有地下无。

和珅曾经夸:“皇上几余吟咏,分章堡韵,精义纷纶,立成顷刻,真如万斛泉源,随地涌出。”

纪跷岚曾经夸得更有文采一点:"自古吟咏之富,未有过于我皇上者……是以圣学通微,睿思契妙,天机所到,造化生心。如云霞之丽天,变化不穷。”

古青青说什么“学生最喜欢的诗人”,明摆着是在说反话,暗翟戈地嘲讽他。

面对古青青的拆台,他一时间脑子都嗡嗡的。恨不得叫人把这女人从天上拖出来,乱棍暴打。

诽谤!这是赤.裸裸的诽谤!

他的诗明明非常好。古青青认真读过自己的诗吗?知不知道胡说八道是要砍头的?

乾隆希望有弹幕能跳出来反驳古青青,结果满屏幕都是“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