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程颐:牝鸡司晨!(第3/5页)

如果这圣散子方能对伤寒有用,那就太好了!

这方子的材料非常便宜,张仲景试着熬了药,给自己的患者服用。对有些患者来说没用,而另一些患者病情好转。

传染病分不同种类,圣散子方并不万能。但能治好一些人,已经非常难得。

后来,不少被治好的人如同天幕中的杭州百姓一样,干恩万谢,家中挂着苏轼的画像,每到吃饭必定

拜一会。

李白望着天幕,有点发呆,心中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会写诗,会治水,会画画,会做饭,还会治瘟疫……好像没什么他不会的事情。

他以一己之力拉高诗人这个榜单的技能数啊!

高适也深有同感,忍不住说:"太白,我觉得你肯定能上榜,也就是第一第二的区别。第三的苏轼居然如此博学,你有什么能压倒他的技能吗?不然到时候……"

天幕盘点的不只是诗词,而是这个诗人,像是给诗人做传记,会提到诗人整个人的闪光点。

苏轼整个人好像没什么短板。在他之后的诗人,都要有压力了。

李白想到了言位,可是他也就六品官,苏轼可是升到了三品啊。要说政绩,李

白也想治理地方,可是皇上没给他机会,所以政绩这方面也不行。

李白想来想去,陷入沉默,他酒量特别厉害,这能算吗?

如果他知道现在的网络用语,那么他会说:“苏轼也太卷了吧!”

与此同时,北宋还有一部分人对天幕中的高太后表示不满。

目前,宋神宗还没有逝世,所以母亲高太后还没有走向前朝。

立刻有大臣劝说宋神宗:"陛下,你绝对不能把事情交给高太后啊。高太后不仅不同意陛下的变法,还胡乱提拔人才,这是要让国家大乱吗?"

“是啊,牡鸡司晨,惟家之索。”

宋神宗心中忧虑,没有说话。

算算时间,他也就几年寿命了,他的儿子年纪还小,不让太后垂帘听政怎么办呢?

这是一个死局,没有办法解开。

他也不怨恨高太后不支持他变法,因为压根就没几个人支持他。他早就有预感了,自己一旦驾崩,变法就会消亡。

宋神宗说道:“母后贤良淑德,见多识广,爱卿们为什么觉得她做得不好?”

立刻有大臣说:“苏轼文章做得好,政绩也不错,可是当宰相还差得远了。高太后凭一己之私,非要抬苏轼兄弟上位,说不定大宋就亡在这一代。"

这个大臣为什么如此激进,那是因为他家跟皇后娘家关系不错。宋神宗死后妻子和母亲到底哪个摄政,能让他们打得你死我活。

宋神宗一听,觉得挺有道理,心里直打鼓。

可没过多久,听完天幕后,他们的面色都变了。

什么?高太后居然被称为"女中尧舜",这么优秀的吗?

【五十岁到六十岁这十年,是苏轼最春风得意的时候。位高权重,名声斐然。

他治好了杭州的瘟疫,过得非常惬意,本以为可以在这里终老。

可1094年,保护伞高太后去世了。

高太后这一生勤俭节约,励精图治,连自己的亲戚都不提拔。这段时间被认为是北宋最后一个国力较强的时代。

仁慈的高太后于是告诉苏轼他们这些旧臣,要主动隐退,以免被报复。】

“女中尧舜”这个称呼简直让无数人下巴都掉下来了。

吕后称制、武则天称帝……或多或少都为人诟病,但是高太后居然能得到这么高的评价,简直让人难以置信。

那些反对高太后提政的人说不出话了。别说女中尧舜,就连数量特别多的男性君主也很难得到这么高的评价。看来高太后是真的一心为民啊。

宋神宗也稍稍松了口气,看来母后做得比他想象的还要好。

如果母后能同意变法,等过几年,他的身后事或许可以托付给母后了。

唐高宗李治轻咳两声,这些年,他的身体是越来越不好了,他的孩子还太年轻,未来肯定也是媚娘辅佐。

他仿佛无意一样地说:“媚娘,女中尧舜这个称号真好听。”

武媚娘能做到吗?

武媚娘听出他试探的意思,笑笑:“是啊,主少国疑,高太后真不容易。”

唐高宗李治:“你能做到吗?”

武媚娘心神震颤,来了,终于来了。他终于把身后事提到明面上来了。如果回答得不好,自己可能就跟大权无缘了。

武媚娘连忙说:“陛下您这是何意?不要想这些事情。”

唐高宗李治喜欢武媚娘有野心,不过恰当的野心才是好的,多了就过犹不及。武媚娘要真开始思考自己能不能比得上高太后,唐高宗李治就要忌惮了。

唐高宗李治拍她的手:“好,不说了。不过在朕眼里,媚娘肯定比高太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