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完~(第2/6页)

看着这一望无际麦田,李世民轻叹:“后世,想来已是人皆有食,天下无饥了吧。”

不需要农人交粮,能够让无才这样普通的平民女性也能吃的白白胖胖,一个人一个月的工资能够买数千斤的精米——这才是真正的盛世,民有余粮,不见饥色,而不是只论官仓中满了多少!

谁、不会为之不向往呢?

民心所向,民意难违,还是想办法和无才说清楚吧。

“查到了!”正当李世民如此打算的时候,一直没说话的无才突然出声:

“五十年代的小麦亩产不超过四百斤,而我国从六十年代实时了亩产增收计划,七十年代才超过六百斤,花了几十年,稳定在现代的在八百至一千一百斤。”

无才好像完全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念多么恐怖的数据,秦汉时期的粮食亩产大多在一百斤出头,直到唐代,亩产也不过提升到了二、三百斤的样子,众人真的是又惊喜又难过,喜的是粮食居然能这么高,悲的是——

亩产千斤的粮食,他们学不来啊!

而无才的话也证实了这点。

“不过这个情况你们学不来,当时国内已经有了部分轻工业,自主研发再加上国外的扶持,才能在几十年达到这个水平,正常来说,古代极限是能将粮食亩产最高提升四百斤,只要绿肥、良种、精耕细作都跟上……”

比起来后世的千斤,四百斤听起来好像是那么微不足道,但和现在相比,当真是称得上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人没有得陇望楚,虽然心中遗憾做不到亩产千斤,可三四百斤也好啊,他们连种地都来不及,赶紧向无才提问怎么做到的,而无才也是有问必答,努力回复,水车、梯田、各种适合现在的工具,甚至还现查给农人们展示……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的美好,好像四百斤的粮食亩产真的在向他们招手,只是——

“骗子!”

汉时

一个文士打扮的男人猛的将拳头砸在身边的梁柱上,是,他知道无才是真的为平民好,亦是真的想为了平民解决几分苦厄,可她给出的这些方法,看似增加了亩产,代价却是农人能耕种的土地在变少!

“要选种,深耕,分垄,还得收肥施肥……这么多事情下来,一个农夫还能耕几亩地?”

“看着亩产增加,可总量还是增加不到哪里去。”

“更不要说那些农械,这天下山川水泽尽皆为帝王所有,农人上哪儿砍树?他们又哪里会这些精密的木工活计,制出来水车!”

这样的实际问题,不只是男人发现,随着询问越来越多,农人也发现,好像除了施肥他们做起来最简单外,其它都不是自己一个人、一个家庭,乃至一个村子能够做到的事情。

后世的那些庞大机械是神仙的法宝,学不来虽然有些难过,却也无所谓,可现今有了他们好像努努力,就有了够到的可能,那再够不到,就真的让人心态开始崩溃,农人们先是说出了自己做不到的地方,待听到无才说,可以由官府出面的时候,过往压的怨全涌了出来。

诸如,‘官吏贪钱还来不及呢,怎么可能为他们做这些事情,’‘粮食多了,又要找理由多收税,落到手里的口粮还是只有一点,’‘牛那么少,一辈子都买不起牛’的回复,一条条的往上飘。

比起来无才迟钝的感受,皇帝们更能够察觉到文字下的情绪有多严重,察觉到群体情绪的不对的他们,立刻开始发言安抚。

秦始皇说,现在正在整备吏目,人手够后就修大家需要的水利,会谨慎的使用民力。

汉武帝表示,匈奴手里有上百万头牛羊,还占着最适合的草原,只要打下来,牛就能便宜很多。

唐太宗则当场组建农官去南方种粮,又许诺若是有人带着高产稻和麦种来长安,可得重赏。

唐太宗的能力由天幕认证,唐时的平民几乎是无脑相信,秦始皇历史上急于求成,可那是他刚建立国家,治理出问题也不是不能理解,现在对方正在改,而且过往一个来月还是很为民着想,完全可以信一信,至于汉武帝……

他们养牛怎么得要几十年,抢邻居的真香!

民众的需求和渴望有时极为强烈,而有时又能被一个虚幻的许诺安抚,当然,这种东西,大多数人更愿意叫它——希望。

现在当然过的很差,但大家都是这样过来的,时间久了也习惯了,好日子当然想过,可无才也说了,这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成的事,怎么都得努力个几年几十年,有她的话打底,再加上皇帝们的许诺,拐向另一方的情绪瞬间,终于被调整了回来。

皇帝们再次转移话题,询问起来育种。

“育种还真是个大问题。”

古代的吏治一向不太好,好在这三位皇帝还是很有心治理的,看他们当着天下人的面答应做事,叶图南放心不少,只是农业方面如何育种就太考验她了,把自己学的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讲出来,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