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第3/4页)

“可你要记住,她们取笑咱们那是她们自己心性有问题,可咱们却不能因为她们的过错心内生怨。我们家的家底确实比不过她们。越是这样我们就越不能把她们的嘲讽放在心上。因为她们已经积累到足够的家底了,而我们却还没有。咱们家现在正是上下一心过好自己日子的时候,切不可因为她们而分心。”

随姐儿听完母亲的话后,豁然开朗。

自那以后,她再也不将这些阴阳怪气的话放在心上了,纵使有时会因为被人当面讽刺,心生波动,可不过一会儿也就过去了。

她自嫁到了安国公府后就一心侍奉婆母,相夫教子,其余闲事一概不管。

老太君和老夫人冷眼看了她一段时间,见她行事妥帖,心思正派,自然越来越喜欢她了。

老太君就对魏若道:“离恒哥儿和毅哥儿成亲还有一段时候,依我看,你不如把随姐儿叫过来帮你料理族里的事情。她夫婿本就在前院帮咱们家管着庄子上的事,且她家又和咱们家离的近。这样一来你也可以松快一些,咱们家也可以补贴族人些家用。”

魏若听后自然应允。

像他们家这样的世家大族,本就对族人有照料的职责。

又因为家族事务繁多,只凭借宗妇一人根本做不完,所以宗妇们就会从族里选出一些与她亲厚又能干的妇人,帮忙料理族里的事务。

魏若之前之所以没有从族里选人帮忙,是因为李家的宗祠在阳溯,宗族里大部分与祭祀有关的事务都由在阳溯的几位长辈负责。而跟着老太君等人住在京城的族人较之阳溯要少,自然事情也要少一些。

魏若觉得这些事情倒不需要费什么心思,且她在族里没有相处的太亲厚的妇人,因此便也没有从京城族中找人帮忙。

如今随姐儿既嫁过来了,倒也能为她分担一些了。

随姐儿的公婆之所以相中了随姐儿,一来确实如她婆婆所说,她无意间看见随姐儿觉得这个女孩人品甚好,二来也是盯住了帮宗妇打理族中事务这门差事。

她公婆觉得夫人既与随姐儿的母亲亲厚,那她对随姐儿自然也会与别个不同。

若是随姐儿嫁到了她们家,那么她家就有与别家争抢宗族差事的一拼之力了。

如今她们见一切果如她们所料,她儿媳凭借着与夫人的关系拿下了这门差事,她们家在族内的地位也因此上升后,自然心满意足。

至于其他在京内的李氏族人纵使有些不满,可看在老太君的面子上也不敢说些什么。

那些族人们只好对随姐儿的婆婆说些酸话。

随姐儿的婆婆也是个通透的性子,她自知自家已经得了好处,自然不会和那些族人们争辩。

无论族人们说什么,她都只低着头不说话。

长此以往下去,那些族人们也觉得没意思,便也不说了。

自随姐儿帮着魏若处理族中事务后,就常带着丫鬟们来安国公府理事,她和老太君、老夫人以及魏若等人的关系也越发的亲近了起来。

老太君和老夫人以及魏若等人也时常补贴她些东西。

随姐儿婆家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随姐儿的婆母知道她们家之所以有此机缘,全赖魏若和王芳的关系,且随姐儿的父亲彼时已经取中了进士,她弟弟读书也很有资质。

因此随姐儿的婆婆并不像一般妇人那样防着儿媳的娘家,反而经常打发下人往王芳家送东西。

王芳也是个知事的性子,随姐儿的婆婆打发人送银钱她并不肯接,可要是送些吃食或是书籍之类的东西,她就肯接了。

随姐儿的婆家也因此更高看王芳一眼了。

两家的长辈都是知理的性子,且两家的子孙也都是踏实肯干的性子,这日子自然越过越好。

老太君和老夫人等人眼看着王芳家和李浩新家就这么起来了,自然心中感慨。

老太君就对魏若道:“可见这日子是人过出来了,这些事咱们以后要说与晚辈听,让他们知道就算日子再苦,只要家里人都明白事理,踏实肯干,这日子总会过起来的。”

魏若也深以为然。

她自嫁到安国公府后,看到了不少人家的悲欢离合。

那些能把日子过好的人家,无一不是明白事理且踏实的人家。

而那些过不好日子的人家,则各有各的缺点。

魏若便把她的这些感悟记了下来,预备着以后说与子孙知道。

李浩淼在无意间看到魏若写的这些人情道理后,就说这其中有些道理可以写到李氏的家规中,以备后人警戒。

写家规这样的事情,在家族中一向都是男人的职责,魏若自也不理会这些事,只让李浩淼自己去和族老们商量。

李浩淼自己在书房写了半响,随后又拿着他写好的东西去了老太君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