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章 尾声之三·大小中子(第3/3页)

中微子这东西虽然很难检测,但它却是宇宙中第二多的粒子,数量仅次于光子.每秒钟大概有上万亿个中微子从我们的身体穿过,其中最多的是来自太阳。

——

这次李谕是与王淦昌一同乘坐西伯利亚大铁路回的国,速度快了不少。

抵达上海大同大学后,马不停蹄就开始了实验。论设备,李谕一点都不缺。

虽然李谕本人不太擅长实验,但只要有了设备和资金,王淦昌自己就可以搞定。

李谕要做的只是给他提个醒就够:“或许你要寻找的,就是我当年预言的中子。”

有了这个明确的方向,大秘宝就跑不了!

——

王淦昌埋头实验之时,法国的小居里夫妇也在进行研究。只不过上面说了,小居里夫妇和博特一样,方向错了,他们认为这种新辐射是电磁波。

小居里夫妇让射线先经过石蜡,为其减速,然后再通过盖革计数器。按照实验预想,铍射线通过石蜡,会被吸收一部分能量,速度就慢下来了。但结果很意外:射线不仅没减速,反而变得更快了!而且检测器的结果显示这束射线居然是质子!

小居里夫妇认为,一束电磁波通过石蜡变成了粒子,肯定是碰撞。也就是这束铍射线打到石蜡上被吸收了,然后把质子打了出来。

于是两人沿着这个方向彻底走入了死胡同。

其实吧,后世的人们很容易看出来:铍射线肯定不是电磁波,因为电磁波的静质量为0。就算有动质量,也不可能有那么高的能量把质子打出来。

光电效应能用光把电子打出来,是因为电子本身很轻,而且在原子外层,很多本来就不稳定。但是想把原子核里的质子打出来,电磁波肯定不可能做到。

当然了,不能说小居里夫妇水平不够,他们只是不能像李谕一样站在上帝视角。

科学嘛,肯定是要一点点排除、一点点验证,总有人要做出前期工作,才能让后人站在肩膀上获得成功。

王淦昌的实验只做了不到四个月,就发现了中子,顺便计算出了它的质量。激动之下,他赶紧写好了一篇实验论文,并且在最后宣布道:“李谕先生多年之前预测的中子被发现了!”

既然是李谕放出去的豪言,肯定要让自己人找到。

李谕当然为他高兴,同时感叹道:“粒子物理的又一把钥匙终于出现了。”

“您指的是放射性?”王淦昌说。

李谕说:“它以后能干的事可太多了。”

王淦昌依旧很敏锐:“用它轰击其他原子核?”

李谕笑道:“你的想法很大胆。”

自从中子被发现,各地的科学家都开始用中子轰击原子,这就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

1934年,费米团队还有约里奥·居里夫妇首次用中子轰击了铀;

1938年,奥托·哈恩发现,用中子去轰击铀235,出现了核裂变!莉泽·迈特纳随即发论文给出了理论解释。

而在迈特纳写好论文的两天后,德国当局就派人找到了哈恩,开始研究原子弹项目。他们还找来了海森堡以及劳厄、盖革、博特,称作铀俱乐部。

费米则又认识到想要实现链式反应,必须用慢中子,并发现富含氢的物质如重水,可以让中子减速。

——

话说王淦昌就是两弹一星的功勋。

帮王淦昌的文章签好字,李谕先在国内的《科学杂志》发表,随后邮寄给了美国的《SCIENCE》,确保尽快见诸报端。

很快,雪花一般的祝贺信从各地寄了过来。

李谕翻开一封卡文迪许实验室的信,笑道:“卢瑟福先生说,他们从多年前就开始寻找这个中性粒子,但一直也走在了错误的路线上。”

“还有这一封,柏林大学的博特教授称赞你的科学直觉……“”

“依靠这个成果,你百分百要和赵忠尧先后获得诺贝尔奖了。”

“简直如梦一样!”王淦昌还很年轻,大名突然到来多少有些震惊,但还是谦虚道,“如果没有院士先生给的方向和资源,恐怕我连进入错误方向的机会都没有。”

李谕想起迈特纳说的话,正好用上:“咱们的运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