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名利皆要(第4/5页)

“便拿洪武二十七年朝廷征收三千万余石赋税来说,朝廷从百姓身上收取了如此赋税,可高皇帝毫不吝啬对百姓施以钱粮,同年便调用数百万石来修建全国府州县水利。”

“仅是洪武二十八年,全国府州县便开塘堰四万九百八十七处,河四千一百六十二处,陂渠堤岸五千四十八处……使得地方上千万亩耕地得到灌溉,粮产高出三成。”

“如此,才是让百姓安居乐业,平安致富的道路。”

“若是朝廷一味削减钱粮,到了入不敷出的时候,那地方百姓一旦遭遇了灾情而朝廷拿不出钱粮来,这岂不是坐视百姓生死不管不顾?”

“再说那宝钞,高皇帝在世时便说过,不得动用回收宝钞,而如今朝廷短短四个月便发出一百二十余万贯回收宝钞。”

“民间宝钞价格还未降下来,是因为百姓们还没反应过来。”

“若是继续这样下去,高皇帝好不容易恢复的宝钞制便会土崩瓦解……”

“好了!”朱允炆沉声打断了郁新,脸色不太好看,但也没有发作。

“削减江南赋税一事暂时搁置。”他看向了暴昭与黄子澄、方孝孺等人,随后又开口道:“郁尚书还有什么需要指点的吗?”

他的话冷嘲热讽,郁新却没有退却,继续说出自己的看法。

“西南各地矿场人手不足,加上朝廷又在云南获取南甸、景罕等寨,理应徙民实边。”

“臣以为,可从江浙、福建等地徙民三万户前往云南永昌、南甸,再徙一万户前往四川行都司编为军户驻守地方,提防大雪山的啰啰们下山劫掠。”

郁新一开口便要迁徙四万户百姓,也就是二十几万人。

迁徙百姓是需要耗费许多钱粮的,正常来说迁徙一个人起码要花费不少于十石粮食,因此郁新这一开口,朝廷便要支出二百余万石。

他的发言,让朱允炆面露不喜。

自己想要削减江浙田赋,这老家伙百般阻拦,倒是他自己花起钱来心甘情愿。

面对郁新的话,朱允炆便当他与自己政见不合,不过移民四川与云南,确实能让西南各地矿场产量提高,因此朱允炆回身到了位置上,沉声道:“就按照郁尚书的办吧。”

说罢他端起了桌上的茶水,群臣也识趣的退出了武英殿。

只是在他们离开后不到一个时辰,齐泰又找了进来,手里还拿着一本奏疏。

“陛下,这是调离辽东、大宁、北平等都司诸将的名册,请您过目。”

只是一个时辰,齐泰便办好了这件事,可见其效率。

朱允炆从李权手中接过了齐泰送来的奏疏,大致打开看了看,心里十分满意,因此抬头看向他:“杨文与渤海诸将皆被调走,依你之见,可派谁担任辽东总兵官?”

“可派刘真担任辽东总兵官,再拔擢吴高为辽东都指挥使,如此应该可以守住辽东。”

齐泰侃侃而谈,朱允炆却担心道:“调走了刘真,那大宁还有谁可用?”

“卜万与陈亨皆为良将,其中陈亨又节制宁王府三护卫,一旦有什么事情,只要卜万守住大宁,陈亨便能控制住宁王。”

齐泰解释着,同时还提起了对朱棣手中燕府三护卫的后手。

“朝廷若要削燕藩,理当先置换燕王府三护卫指挥使,同时让卜万与陈亨、吴高等人控制燕山关隘,以防燕王出逃北平。”

“此外,要削燕藩,必须先削渤海,断了燕王与渤海郡王汇合的可能。”

“做好此处,便可派大同守将房昭北上怀安,一旦事情有变可立即驰援居庸关,断绝燕王逃亡漠北。”

朱允炆对兵事了解不深,可从齐泰的话中也能听出齐泰的自信。

齐泰想做的就是借助阴山、燕山和太行山这三条山脉把朱棣限制在河北平原上,只要限制住他的纵深,届时选一大将从南往北进攻就能将朱棣围剿在北平一带。

“燕王与漠北的胡兵有仇,恐怕不会投靠漠北的胡兵。”

朱允炆还是很了解朱棣的,不过齐泰却摇头道:“万一陛下削藩激怒燕王,使得燕王转而投向漠北,那我大明北部沿边危矣。”

大明的长城是从成化年间开始大规模修建的,因此朱祁镇才这么容易在土木堡之变被俘,所以更别说洪武年间了。

眼下的大明除了前元时期留下的内长城和朱元璋主持让人修建的燕山部分长城外,从居庸关走出后基本没有长城能够阻碍兵马行军。

从山西到甘肃这上万里路程没有长城,所以一旦熟知大明情况的朱棣投靠了漠北胡兵,那大明肯定要被弄得手忙脚乱,因此阻拦朱棣前往漠北和渤海是必须要做的一件事。

朱允炆虽然不知兵事,但他还是能听进去齐泰谏言的,因此颔首道:“这件事按照先生的意思去办就行,至于如何削藩渤海,这也请先生拟个章程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