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大局始端(第4/5页)

他们二人坐在武英殿内,朱允炆虽然是皇帝,却以一副学生的姿态对面前这人。

对此,坐在他对面的这人很受用,同时也说出自己的理念:“臣以为,文辞写作的学问并不能用以治国,为君者还是要常以宣明仁义来治天下,才能达到时世太平的大同景象。”

他的这些话说出后,朱允炆深以为然,颔首间再次询问道:“如今庙堂之上多有削藩之论,先生是如何看待的?”

“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才能让朝廷站在大义上。”此人侃侃而谈道:“削藩,必然要先从过往罪孽者动手,如此朝廷占据大义,天下诸藩无人不敢不服矣。”

“学生也深以为然!”听到此人的话,朱允炆颔首,同时再次询问:“大行皇帝崩殂,眼下编撰《太祖实录》无人可用,允炆想请先生编撰,如何?”

“君有所命,臣自然竭心尽力!”这人作揖应下,朱允炆也对旁边升为司礼监掌印太监的李权开口:“授方先生文学博士,总裁《太祖实录》以及《类要》诸多典籍。”

“奴婢领旨……”李权应下,而能被朱允炆称为方先生的人,自然便是此前为他在民间摇旗助威的江南大儒方孝孺了。

听到自己的官职拔擢为了文学博士,方孝孺心里受用,而朱允炆也回头再次询问道:

“近来,学生合并州县卫所,致使庙堂之上文武官员颇有议论,先生如何看待?”

“陛下为何要合并州县卫所?”方孝孺没有直接回答,反倒是反问起了朱允炆。

朱允炆闻言,倒也没有生气,而是直接说出了自己合并州县卫所的原因。

“学生以为,布政司、府、州、县中,州的存在过于多余,因此合并州县能让朝廷更容易梳理地方。”

“至于合并卫所设县,则是学生在高皇帝生前与高皇帝所议之举。”

“当时学生便与高皇帝觉得天下卫所众多,尤其以内地诸省卫所繁杂,致使民间负担沉重。”

“若是能将内地一些卫所合并设县,将他们由军户改为民户,将军屯田发放给他们作为民田,那无疑降低了卫所的负担,让地方上也更为安定。”

合并卫所设县,这是朱允炆在建文新政那诸多政策中还算不错的政策,毕竟这是经过了朱元璋点头的政策,大体上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不过眼下的原因在于,由于提出的合并卫所数量太多,五军都督府与地方上的武官十分反对,这样的反对让朱允炆有些投鼠忌器。

“此政既然是仁政,那陛下何必忧虑?”方孝孺侃侃而谈。

“古往今来,许多权贵都有着阻碍朝廷举动,全因朝廷触碰了他们的利益。”

“这卫所武官之所以反对,无非就是他们做贼心虚,担心过往在卫所之中的违规之事曝光,所以才竭力反对。”

方孝孺将反对新政的卫所武官都打为了为非作歹之徒的标签,朱允炆听后也颔首道:“武夫粗鄙,其中许多人便是靠着盘剥手下军户才得以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

“有了先生这句话,学生便知道该怎么做了。”

“不仅如此。”听到朱允炆的话,方孝孺也进一步道:“合并卫所后,陛下准备如何处理军屯田?”

“军屯田可均发给百姓。”他先是认同了朱允炆的政策,继而提出自己的见解:“分田是小事,陛下要担心的应该是天下之事。”

“臣翻阅《宋史》时,发现前宋耕地倍于国朝,而如今之所以无法达到,是因为北方荒地过多。”

“因此,臣以为可以迁移军户前往北方,让他们开垦荒地,并实施上古的井田制。”

“井田制?”朱允炆略皱眉头,方孝孺却来了兴致,主动说道:“北方荒田众多,土地大量荒废,因此朝廷可以将这些地方上的土地收回,然后召集江南军户在北方行井田之制。”

“这……”朱允炆犹豫了,方孝孺所说的问题是存在的,办法也是可行的,不过真的按照他的说法来说,那就肯定要用南方的钱粮去接济北方。

另外由于土地是朝廷的,不是个人的,因此让军户们去北方执行井田制,无疑是从这个卫所制跳到了另一个卫所制,完全多此一举。

况且将江南军户都调往北方,那没了江南军户的监督,江南的乡绅富户们还会那么老实吗?

朱允炆是想借用他们的力量,因此给他们蠲免赋税,可这不代表朱允炆可以放弃对他们的监视,因此思虑过后,朱允炆才尴尬笑道:“先生此举确实是良策,但眼下诸藩尚在,此策难以实用。”

“陛……”方孝孺还想再说什么,却听见殿外出现了唱礼声。

“臣太常寺卿黄子澄(兵部尚书齐泰)求见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