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让利移民(第3/4页)

对于朱高煦的做法,朱元璋持保守态度,因为他得看得这小子把赚来的钱投入到什么地方才会选择生气或高兴。

他继续往下看去,看到了傅让等人抵达吉林城,而后吉林城开始免费教授兵卒、孩童读书,全城平民参与开荒运动,修建河渠,发现煤矿、铁矿并进行开采。

可以说,在朱高煦的治理中,吉林城不像是一个郡王的封地,反而过得有些原始和淳朴。

当然,朱元璋很清楚,吉林城的军户能活得这样舒坦,是因为朱高煦免除了他们的赋税,并愿意拿出府库中的粮食给他们均分。

不仅如此,辽东都司那边还给朱高煦运输了足够吉林城军户躺平的粮食。

当下的情况,就是朱高煦用他的王府府库来养兵,用辽东都司的粮食来养民。

他不压榨百姓,而是选择用工换粮。

他将军屯田的粮食大头给了百姓们,自己只拿了小头。

尽管这么做,他自己无法享受到身为一个郡王该有的待遇,但他却乐在其中。

不仅如此,朱元璋从字里行间中感受到记录这些事情的锦衣卫在记录的过程中有些高兴,因为他的字里行间在越来越顺畅。

他笔下的情报,从一开始的公事公办,到后来的沉浸其中……

看到这里,朱元璋算是明白为什么武官要把这奏疏交给自己了。

“任由这小子这样下去,恐怕你派去的那十几个锦衣卫用不了多久就不打自招了……”

朱元璋合上了奏疏,同时瞥了一眼武官。

对此,武官也只能低下头:“臣没想到他们如此经受不住诱惑……”

“诱惑?”朱元璋往前探了身子:“渤海王诱惑他们什么了?”

“这……自然是军饷和……”武官想要说些什么东西,可话到嘴边却说不出来。

若说军饷,朱高煦给麾下兵卒开的年俸确实很高,但却还是比不上锦衣卫给这些人的俸禄。

武官不知道说什么是因为他发现朱高煦除了军饷后,似乎真的没有给过这些锦衣卫什么东西。

可即便如此,这些锦衣卫却还是在不知不觉中为朱高煦说尽了好话。

“陛下,臣这就将他们调回。”武官说不出来,只能跪下叩首。

“调回作甚……”朱元璋将奏疏放在了一旁的桌上:“调回他们,那小子不就知道监视他的人是谁了吗?”

“更何况,他能以这样的手段收服你派去的这些人,你能保证另外派去的人就能抵抗住他这手段?”

朱元璋将奏疏拿起丢到武官面前:“继续把他们留着,只要大体的消息不出错,其它也没什么。”

他很自信,但这是应该的。

朱高煦现在之所以能让吉林城爆发出那么大的潜力,这并不是他个人能力有多么出众,而是大明的钱山粮山在给他开道。

没了辽东都司的钱粮,没了宗人府和户部发的岁俸,朱高煦所建立的这一切都会在转瞬间土崩瓦解。

对于当下的局面,朱元璋乐于此间,甚至想让朱高煦继续这样下去。

朱高煦想要维持当下的局面,就必须紧紧和大明朝廷绑在一起,绑的过深了,他就永远不可能闹出什么事情。

尽管在朱元璋看来,吉林城的那七千多人也闹不出什么事情,但有着防备心始终是好的。

“陛下,殿下与女真人互市的事情……”

武官低着头小心翼翼开口试探,朱元璋却不等他说完便打断道:

“打探清楚他们互市的东西都有什么,另外那小子在铁矿和煤矿的寨子是个什么情况,也让人探查清楚。”

铁矿与煤矿这两者对于任何势力来说都是紧张之物,朱高煦能找出这两样东西朱元璋不吃惊,但他想要知道自家孙儿的这两个矿场只是单纯的挖矿,还是在私底下经营着什么见不得光的勾当。

朱元璋眯了眯眼睛,但正在此时,偏殿的门却被人敲响了。

“笃笃……”

“爷爷,下面人上了一份奏疏,臣孙拿不定主意,不知可否进来?”

朱允炆的声音在门后响起,朱元璋听后也没有多想,只是看了一眼武官:“去办你的事吧,顺带让太孙进来。”

“是……臣告退”武官起身作揖离开,而朱允炆也在片刻后走进了偏殿内。

他手里拿着一份奏疏,在走上前后双手递给朱元璋,老朱也顺势接过。

在奏疏接过之后,他看了眼上奏之人,却不曾想居然是户部尚书郁新。

看到郁新的名字,老朱便知道了这奏疏恐怕与西南的事情有关,随后一目十行的看了起来。

不出他的意料,奏疏的内容是关于川南与云南矿山的事情,郁新在奏疏中阐述了如今庙堂中许多臣子都在想着同时开采云南及川南金银铜矿,但郁新认为现在的大明无法同时向川南和云南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