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倭夷入寇(第3/4页)

粗糙大手的主人是一个身穿大袍的四旬大夫,此刻的他正在为朱高煦活络筋骨,而他之所以会出现在这里,也是因为早上林五六提了一嘴‘正骨大夫活脉也不差’的话。

在前世,朱高煦就因为久坐导致身体僵硬,偶尔活动脖子和身体都能听到正骨声。

当时的他倒是一直想找个正骨师傅来看看,奈何后世想找一个精通正骨的师傅太难。

倒是来到了这个时代后,朱高煦时常训练过猛也会导致身上肌肉酸痛,因此在林五六的提醒下,他让林五六给他找来了一名擅长活血化瘀的大夫。

“我这身体如何?”

趴在床铺上,朱高煦好奇询问那大夫,大夫闻言也笑道:

“殿下的身体可谓天赋异禀,不仅骨骼比常人要粗大,便是身上那筋骨也是十分强韧。”

“老实说,草民虽然在坊内从军户们口中听过殿下在大教场开一百三十斤虎力弓的传闻,但心里始终不相信有人能十五岁开虎力弓。”

“只是如今看来,以殿下这筋骨,莫说开一百三十斤虎力弓,便是一百五十斤,草民也深信不疑。”

“以草民从医三十二年的经验来说,待殿下及冠,那恐怕身子骨会比旁人强健数倍,放到战场上,说是万人敌也不为过。”

大夫是林五六从府军前卫坊里找来的军医,而他的年纪也足够大,自然是随军上过战场的。

因此他医治过许多军中将领,但却从未有一人能如朱高煦这般强健。

听着大夫恭维的话,朱高煦只是笑笑,并未接茬。

自己的这具身体,旁人不知道也就罢了,他还能不清楚?

前身可是被束缚双手都能举着三百斤大缸活蹦乱跳的存在,要知道明代一斤等于后世一斤二,也就是前身这厮能轻松举着三百六十斤的东西绕着走一圈,而且还是被束缚双手的状态。

如今自己来了,却不知是不是穿越的原因,这身体却是愈发强健,力气也是日渐夸张。

院子里那原本用来练力量的二百斤石桌已经不够用,可见他力气到底有多大。

不过个人的力气再大,到了战场上也不能改变一场战役的整体走向,要学还是得学兵法,做那万人敌。

想到这里,朱高煦转头询问大夫道:“对了大夫,这南京城的军医中,可有对外科十分有见解的军医?”

外科,这个词放在明代似乎很违和,可实际上这两个词是唐宋以来老生常谈的医家词汇。

汉代麻沸散的出现让中医的外科走上正轨,而元代《世医得救方》所记载的蔓陀罗、乌头等麻醉药物加上战乱的世道让外科继续大行其道。

到洪武年间,中医外科就已经开始论述起了手术方法,并指出应按患者的年龄、体质、出血情况决定麻醉剂量和手术时间。

在此保障下,明初的外科手术达到了很高水平。

另外,在外科进步的同时,促进伤口愈合的医疗方法也不断完善。

据朱高煦在大教场了解的情况来看,明初的大夫已经知道在手术前后煮水消毒和各种杀菌止血的手段。

对于止血消毒后所使用的外敷药,他们也十分讲究。

外敷所用的膏药,都需要经过高温消毒来制成。

这些膏药把外部伤口封闭、保护起来隔绝外部感染,同时膏药中还含有一些局部麻醉药和消毒药,具有镇痛、消炎,促进生肌的作用,避免因运动给伤口造成的机械损伤。

在这些医学保证下施行的外科手术,在科学发达的后世看来十分简单,甚至有些原始。

不过放在几百年前的今天,大明的内外科医学依旧站在人类医学文明的顶点。

朱高煦询问南京外科大夫的原因,就是希望想要带一批精通外科的大夫回北方,提前组建一支医疗队来应对日后的战争,以及提升北方的医疗水平。

只可惜他的想法落空了,因为在他问出这个问题时,那大夫便苦笑道:

“如今天下行医者甚少,便是有,也是率先配给西南及西北等处卫所,这偌大南京城中,精通内科的倒是不少,但是精通外科的却是少之又少。”

“莫说师从外科的师傅,便是一些学徒,都被官府早早定下戍边日期,一旦他们学成,只等官府需要,他们便要随军出镇地方,以戍边塞。”

大夫说着,也将手从朱高煦背部离开,转苦笑为爽朗道:

“殿下的身体强健,只要不要争强好胜,用力过猛,这辈子恐怕很难会患上什么筋骨类的病症。”

说话间,他开始收拾起自己的药箱,房间门口的林五六见状也上前帮忙。

朱高煦翻身坐起穿上衣服,那大夫也从林五六手中接过了二十文的出诊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