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爱国诗】辛弃疾(第4/4页)

【孝宗正忙着北伐,随手将他的奏折束之高阁。临安的回信迟迟不到,辛弃疾忧心不已,甚至想去当面求见张浚,提出自己的北伐设想。只可惜辛弃疾人微言轻,根本没能见到张浚一面。】

【其实,张浚与陆游和辛弃疾的想法不谋而合:出战前,他曾建议孝宗谋划全局,统筹准备,备战有成,方可用兵。奈何孝宗决心已定,面对张浚的犹豫,他放下狠话:“成,功在卿;败,责在朕,万无犹豫。”】

【在孝宗的主张下,隆兴北伐正式开始。北伐首战,张浚取得采石矶大捷,以少胜多,人心为之振奋。随后,宋军又一路夺取灵璧、虹县、宿州,几乎恢复了大半个安徽,形势一片大好。】

【但很快,南宋军队的内部出现了罅隙,张浚的两位部下邵宏渊和李显宗起了矛盾。金兵源源不断前来增援,而就在李显宗孤军奋战时,距离相近的邵宏渊不仅不给予增援,甚至还擅自撤军,终于造成了历史上有名的“符离之溃”。】

【这场不足三个月的短命北伐就此折戟沉沙。自责的张浚奏闻孝宗,要引咎辞职。但好在赵眘是个守信之人,他履行了当初的诺言:“朕与卿相约北伐,今败,其责在朕,卿无咎也,群言不可畏。”强行保下张浚。】【尽管如此,“隆兴北伐”也给整个南宋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在朝堂之上,主战派悉数被贬,和议再次喧嚣尘上,甚至还出现了“抗战必亡”的消极言论。而政策失败的孝宗赵眘随即也受到了太上皇赵构的掣肘,在巨大的压力下,赵眘不得不按高宗旨意办事,任秦桧死党汤思退为左丞相。】

【汤思退不愧是秦桧的“死党”,他的做法和秦桧如出一辙。甫一上任,汤思退就用了秦桧惯用的招数,不断假罗织罪名、持续弹劾,誓要驱逐张浚这个主战派的代表人物。无奈之下,张浚被迫外放福州。但就在他前往福州的路上,张浚不幸染病去世。】

【逼退张浚不够,汤思退又走上了秦桧的老路——他派亲信通敌,邀请金国派兵渡淮,以此与他的主和活动内外呼应。1164年,金兵分四路大军南侵,连续攻破商州等要地,汤思退闻讯启奏“和议”,孝宗直斥不准。但这一次,汤思退有恃无恐,他竟然直接抬头逼视孝宗,一字一顿地威胁:“请陛下报太上皇。”】

【赵构或许会让南宋的百姓们失望,可他从不会辜负金国主子的期待。有他在,和议推进得相当顺利——1161年12月,《隆兴和议》正式签订。】

天幕上,放映着和议最后的“受书仪”视频。

现代人看不太懂的仪式,对于重礼的古人来说最为简单易懂不过。不过一眼,士大夫们几乎目眦欲裂:这哪里是双方互换国书,分明就是对宋朝皇帝的一次侮辱!

“受书仪”,即两国互换国书的仪式:对于南宋的国书,金国由“閤使”接书,但对于金国的国书,却要求赵眘亲自“起立受书”,郑重接过之后,才能“转授内侍”。

赵眘起立接书的行为实际上代行了金国的“閤门”之职。换句话说,这一次“受书仪”相当于变相地昭告天下——宋人的皇帝和金国的奴才同个等级。宋皇都只能在金国当个奴才,你们这些大宋的臣子百姓,就是奴才都不如的猪狗牲畜!

天幕上,宋帝丢掉了皇帝的尊严卑微接书。

天幕下,宋兵却在为宋朝的尊严奋勇进攻。

大地震动,黄尘蔽日,突如其来的马蹄声惊破金兵大营。小兵连滚带爬地跑进完颜兀术的帐篷,声嘶力竭——

“大王,岳、岳家军杀过来了!”

“岳、岳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