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纪实诗】杜甫三绝句(第2/3页)

【此外,或许是被叛乱牵扯了大部分精力,肃宗没有及时察觉后宫、宦官势力的膨胀。在其放任之下,宦官李辅国开始操纵军政大权,而他的皇后同样也开始干预政事,由此给安史之乱后的重建留下了难消的隐患。后世评价他即位后,“宦妾交煽,甘蹈前车,既不能保其子,且不能安其父”,认为他过多于功。】

【最为不幸的是,肃宗并没有遗传到玄宗的长寿基因。公元761年,当杜甫写下那句半讽半怨的“既称绝世无,天子何不唤取守京都”时,肃宗正卧病在床,根本无力掌管朝政,只能命太子监国。】

【当时间来到762年,中原大地上的悲惨事件愈演愈烈。一方面,山贼塞路,强盗横行:段子璋反开州,徐知道反荆州。另一方面,饥荒愈演愈烈:从江淮再到三吴,原本的鱼米之乡也沦为人间炼狱。杜甫心系家国安危,同情民生艰难,于是作《三绝句》以记之。】

【这三首诗,首章记蜀中之乱,次章写难民罹祸,末章叹禁军暴横。762年,百姓死伤不计其数,杜甫诗中的“二十一家同入蜀,唯残一人出洛谷”堪称这一年的悲惨缩影。】

【江湖之远,民生凋敝;庙堂之上,亦是刀光剑影。762年四月甲寅,太上皇李隆基在神龙殿与世长辞。得知玄宗去世的消息,肃宗病情陡然加重。与此同时,他的皇后为一己私欲,正在私谋实行宫变。她先是想借太子之手除去权宦李辅国,遭到拒绝之后,她又反过来准备谋杀太子。事情败露后,李辅国率兵直入皇宫,张皇后闻变,慌忙逃入肃宗寝宫躲避。】

【张皇后企图借肃宗庇护躲过此劫,但李辅国显然不准备善罢甘休。他带兵追入寝宫逼张皇后出宫。张皇后凄厉哀求肃宗救命,可李亨因病中受惊,竟然一时说不出话,只能眼睁睁看着李辅国将张皇后拖出了宫。】

【受此惊吓后,肃宗病情再次加重。加上无人过问,没人在意,他竟然当夜就断了气。而他薨逝时,距离玄宗过世也不过才13天。】

【762年,安史之乱未平,而大唐接连失去了两位皇帝。】

……

“国祚频变,容易民心不稳。”

李世民重复着李亨刚才说的话,像是没见到他那骤然惨白的脸色。

李亨失魂落魄地软倒在地,手指扣着泥地上的积雪,自虐般地将手掌在碎石上来回碾压。石子嵌进血肉,手指遍布伤口,可他仿若未觉,任由鲜血沁润污泥。

“怎么会这样。”他呆滞地盯着石潭水幕上的国丧场景,仿佛自己已经躺进了那副棺椁,浑身冷冰冰的。大脑根本无法思考,只能一遍又一遍地质问:“怎么会这样?”

“宦妾交煽,甘蹈前车,既不能保其子,且不能安其父。”李世民重复着刚才水幕给出的评语,看着失魂落魄的李亨,失望地摇了摇头,果断决定放弃。

“朕问你们,宫中可还有别的皇子?”

“回禀太宗,皇子还挺多。”回话的是邓景山。他仿着李隆基之前的语气,报菜名般地念道:“寿王瑁、荣王琬、仪王璲、颍王璬……圣人最不缺的就是儿子。”

李隆基狠狠瞪了他一眼。

天幕对李隆基的皇子们的情况说得不多,李世民一时半会也拿不准谁更合适。时间紧迫,李世民担心仙人和水幕会像来时那般突然消失,所以他只能凭借众臣的印象来作决断:“你们可有心仪的皇子?”

众人对视一眼,惊恐地齐声回复:“臣不敢。”

默认换圣人是一回事,但指定换哪个,这又是另一回事。自古以来,参与夺嫡站位的臣子就没几个有好下场,天家之事自有天家决定,他们这些做臣子的擅自插手——这是嫌自己命太长了吗?

“朕不是那个意思。”李世民无奈道:“朕的意思是……”

“太宗!”

李世民的话还未说完,就被凄厉的哭嚎声打断。李亨不知何时清醒了过来,如今满脸是泪地冲着石潭磕头:“太宗!您答应过我的啊!刚才好友申请上,您答应我的!”“朕不会食言。”

李世民颇为不耐,暗自忖度:

首先,他绝不会同意让李亨掌权。李亨一没福气,二没能力,三没寿数,让他上位是嫌安史之乱还不够刺激,非得加上宦官专政、后妃干政,急着断送大唐国祚吗?

再者,李亨与李隆基两人如今已经撕破脸面,若是李亨上位,李隆基能不能活足十余年可就不好说了。李世民并不想看到父子相残的事情在李家出现。

最后,李世民只允诺让李亨当皇帝,可没说能让他这皇帝当多久。更没说,到底以怎样的形式让他当皇帝……

办法总比困难多,李世民想到了个打发李亨的好办法:“这样吧,朕会让新帝尊你为‘让皇帝’,他登基前让玉玺在你手里转一圈,且算你也做过皇帝了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