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运输机(上)

“在这之前,六十年代期间,我们空中运输部分用的还是从果军手里缴获来的C-46、C-47,以及少量苏国制造的里-2。”

孟秋想多了解了解现在正在进行的运输机这个项目,叶总师和袁主任手头有事,便安排了人陪她四处看看。

这人不是别人,正是袁主任的学生洪亮。

洪亮继续介绍道:“C-46、C-47就不用说了,这俩还是四十年代生产的。二战期间有过亮眼的表现,但缺点也很明显,C-46还有个绰号,叫作‘飞行棺材’。”

他说到这里停了停,脸上写着“问我,问我”。

孟秋便问道:“为什么叫这个绰号?”

洪亮如愿以偿,更加兴致勃勃地介绍。

“因为它的部分设计很不恰当,尤其是燃油系统,它的机翼不通风,燃油一旦泄露,很容易发生爆炸等事故。据统计,在二战期间,C-46曾经发生过多起因爆炸、火灾或其他缺陷导致的坠机事故……”

“至于里-2,那也是个‘老同志’了,三十年代生产,四十年代服役,在苏国国内,早在45年,这款运输机就已经停产了。”

“这三种主力运输机其实都已经是严重落后了,可咱们没办法,只能先用着。”

孟秋问道:“咱们现在不是有了Y-5运输机了吗?”

“是。”洪亮点头,“Y-5是六十年代后期,咱们自己研究生产的,也算是摆脱了空中运输机只能依赖进口的困境。”

“不过,Y-5只是一款轻型运输机,运载能力相当有限,续航能力也不行。”

他们这款Y-5实际上是仿苏国的一款多用途运输机生产的,苏国的那一款多用途运输机也不是为了军用研究的,人家主要是用于农业上的。

所以,Y-5能不能满足空军部队的需求可想而知。

Y-5的核定载重只有1.5吨,能搭载的人数不过十几个。

但同时期,国外的运输机就不一样了。

M国有一款C5运输机,最大载重超过一百吨,足足是他们的十倍!

人家那运输机才叫人眼馋呢,一架运输机就能同时搭载士兵两百多人,要是换成武器装备,能同时运输轻型车16辆,或者换成直升机,能装6架,就是重型的主战坦克,人家也能装下2辆。

类似的运输机,苏国也有,最大航程能达到5000公里。

这个航程是什么概念呢?从苏国的首都到他们国家的首都,直线距离也不过五千多公里。

苏国的那款运输机还能搭载导弹、导弹运输车、火箭发射车等等。差不多两辆运输机同时行动,就能部署一支机动部队,还是带导弹的那种。

人家那个空中部队才是真正地实现了机动作战。

相较之下,他们国家的现状和国外的差距就很大了,根本就不能满足空军部队的发展需求。

“……咱们国家现在的空中运输机,正处于‘后继无人’的境况。所以,研究中型乃至大型的运输机,迫在眉睫。”

前面吐槽C-46是飞行棺材,洪亮还是一种半开玩笑的语气,说到这里,他的表情也认真了起来。

“目前我们研究的Y-6,目标很简单,先翻一番,无论是载重,还是最大航程,至少要比Y-5提升一倍!”

洪亮说“目标很简单”,实际上一点儿都不简单。

飞机上最重要的一个部位——发动机,Y-5上用的还是活塞发动机,马力才九百多。这个动力显然是不够的。

孟秋问道:“那Y-6呢?没有采用涡轮发动机吗?”

运用在飞机上,活塞发动机都能称得上是老古董了吧?

洪亮倒没有意外孟同志对发动机也有所了解,之前她发表的那篇说发动机的文章中就提到了涡轮增压发动机,只不过说的是柴油机而已。

当时他们正在研究Y-6使用的发动机,还从中得到了一定启发呢。

洪亮答道:“用了。Y-6就尝试采用涡轮发动机,不过目前还没能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

刚好走到一间实验室门口,洪亮指着里面道:“这里就是研究发动机的部门。”

孟秋隔着窗户往里看了看,叶总师和袁主任都在里面,除此以外,还有不少人,个个脸色都不太好看。

洪亮只看了一眼,便带着孟秋快速离开。

他叹了一口气:“进展估计不顺利,咱们先去其他地方看看吧。”以免打扰到里面的人。

孟秋点点头,沿着走廊往前走,要拐弯的时候,回头看了一眼,那间实验室的门牌上写着“动力组”三个字。

发动机吗?

她若有所思。

到基地的前几天,除了材料上的事,其他时间,孟秋都跟着洪亮在各组转,差不多把各组都跑了一遍,对运输组项目也算是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

基地研究所的人见她这样,有些疑惑,她不是搞材料的吗?怎么对其他组也这么关心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