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第2/4页)

进攻入彭山县后,他本欲兵分两路而行,终因杜牧坚持不可分兵,宜弃辎重,抛弃炊具,只携三日干粮(方便面饼),径趋成都。

成汉右卫将军李福、镇南将军李权和前将军昝坚各自坚守在外,未料桓温军宛如生了双翅,一夜间翻过崇山峻岭,直抵成都城下的十里陌。

李权仓促归来应战,不及披甲就被桓温的后军掉头厮杀冲阵,一番血战后主将惨死,余部溃退入成都西南的笮桥,再无应对之心。

这一夜,桓温大军驻扎在城下,旌旗如云,城内氐人望着黑沉沉夜色中的敌军轮廓,自是胆战心惊,但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惶惶然好容易捱到次日凌晨,成汉国君李势想出一个迁延之计,使了拖字诀,一面假遣使者投降,一面阴图逃窜之计。

不防此计早被桓温识破,两军使者交面之时,未等语毕,城下轰然一声鸣响,早已奏起了攻城的号令。

少年谢脁一身乌衣,走向高处。

他摘下发簪,掷于地上,浓墨般的乌发倏然垂落下来,被孤啸清肃的冷风吹得飞扬如旗帜,迎着熹微破晓的晨光尤为分明,来到军阵前,擂鼓助威。

小月亮一向神思清丽,温温柔柔,只寄情于山水,这还是他第一次面临这样的两国决战场面,内心不是不紧张的。

但真正站到了那里,却又很快镇定了下来。

他深吸一口气,纤细白皙的手指捏紧了鼓槌,高举而轰击。

一声声战音激越破云,如苍龙出霖雨,响彻在浩浩荡荡的高城青山之间。

大军在数个时辰的激烈鏖战之后,破城而入,李势衔璧抬棺,自缚全身,出降于蜀宫前。

成都既下,四方遂平,望风来归。

桓温入城之后,招抚朝野,张榜城中,安民镇静,一面收揽图籍,封锁府库,一面严格管束士兵,令行禁止,不许劫掠,于是城中遂安。

桓温的一批下属,参军孙盛、益州刺史周抚、南郡太守司马无忌等人,也是各有任务,各安其职。

说起这孙盛,也是个嘴毒的老阴阳人了,写过《魏氏春秋》、《晋阳秋》等。

后来,刘裕的主簿裴松之奉旨给《三国志》作批注,也就是后世最为公认推崇的一版注释,多与《三国志》原文连用,就援引了好些来自孙盛的第一手资料。

孙盛对三国、特别是曹魏史料进行了大量的辣评与吐槽,基本就没说过几句好话。

被他骂得最惨的还得数姜维,一顶“不忠不义不孝”的帽子直接扣下来。

称其,“策名魏室,而外奔蜀朝,违君徇利,不可谓忠;捐亲苟免,不可谓孝;害加旧邦,不可谓义。”

谁看了不拳头一硬,真想把这古代键盘侠提溜起来暴揍一顿。

便是冯梦龙都没有这么讨打,毕竟冯梦龙仅仅只是写点花边小报,搞点八卦吃瓜,除了某些极端事迹(比如陈茜茜从天而降一个男皇后,茜茜:朕好冤!),倒也不算特别致命的中伤。

然而,孙盛却是直接否定了一个人的品行与立身之本。

杜牧想到这一茬,在清点蜀宫众多物件时,特意叫上孙盛一道。

孙盛不知他打算教自己做人,欣然同意。

不得不说,有些人在网络上(书面上)和在线下,表现得完全是两幅模样。

孙盛尽管写史书的时候是个键盘侠,然而网线一拔,他又变成了温文尔雅、轻袍缓带的儒生文士,博学多闻,妙语连珠,说起故事来一套一套的。

纵然杜牧对他有点偏见,却也不得不承认,听他聊天真是特别有意思,轻松且愉快。

二人各自在宫中清理文书典籍,最后果然在一处隐秘所在,找到了姜维当年写给刘阿斗的遗书,后来又被阿斗悄悄藏了起来:

“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二人望着绢帛上悲愤淋漓的字迹,相与默然。

杜牧将遗书收好,准备来日打入长安的时候,拿去焚烧,也算是另一个版本的「家祭无忘告先贤」了。

他问孙盛:“可曾有所改观?”

孙盛不觉热泪盈眶,抬起衣袖擦了擦眼,庄重行了一礼:“是我从前过于浅薄了。”

……

杜牧忙了数日,走出宫去,见桓温正满脸忧郁地坐在位置上,一个大写的不高兴,丝毫看不出建立灭国大功的志得意满。

杜牧:?

这是咋了?

一名属下告诉他:“安西见了一名诸葛武侯时期的小吏,那小吏说当今无人可比诸葛丞相,大人亦是如此。”

桓温一听,心里顿时不得劲,那是越想越难受,一整天都没吃下饭。

上一次他这么难受,还是遇见了刘琨家的老婢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