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九章 神秘的公式(第3/4页)

{qjik}K(Z/t)=[xaK(Z±S±N±p),xbK(Z±S±N±p),……,xpK(Z±S±N±p),……}∈{DH}K(Z±S±N±p)……

(1-ηf2)(Z±3)=[{K(Z±3)√D}/{R}]K(Z±M±N±3)=∑(ji=3)(ηa+ηb+ηc)K(Z±N±3);

(1-η2)(Z±(N=5)±3):(K(Z±3)√120)K/[(1/3)K(8+5+3)]K(Z±1)≤1(Z±(N=5)±3);

W(x)=(1-η[xy]2)K(Z±S±N±p)/t{0,2}K(Z±S±N±p)/t{W(x0)}K(Z±S±N±p)/t……

Le(sx)(Z/t)=[∑(1/C(±S±p)-1{∏xi-1}]-1=∏(1-X(p)p-s)-1。

这是一个由正则化组合系数和解析延拓组成的复合方程组,解起来非常的麻烦。

当时徐云做出的唯一判断,便是最后一道方程的解一定是个比值。

不过今天有了足够的时间,他便又发现了一个情况。

只见他在方程的第三行和第五行边画了两根线,又打了个问号。

表情若有所思:

“似乎……”

“这张纸片的复合方程组,可以分成三个部分计算?”

众所周知。

正则化理论,最早是为解决不适定问题而提出的。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从实际问题归结出的数学问题总是适定的。

早在20世纪初。

Hadamard便观察到了一个现象:

在一些很一般的情况下,求解线性方程的问题是不适定的。

即使方程存在唯一解,如果方程的右边发生一个任意小的扰动,都会导致方程的解有一个很大的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最小化方程两边之差的一个范函,并不能获得方程的一个近似解。

到了20世纪60年代。

Tikhonov,Ivanov和Phillips又发现了最小化误差范函的加正则项。

即正则化的范函,而不是仅仅最小化误差范函,就能得到一个不适定的解题的解序列趋向于正确解。

换而言之。

第一部分的方程组,其实是一个描述渐变区域的序列集合。

甚至可能是……

图像?

想到这里。

徐云顿时来了兴趣。

从4D/B2可以判断,这应该是一个涉及到旋转曲面的问题。

第二行的∑(jik=S)∏(jik=q)(Xi)(ωj)则可以确定曲面与经线成了某个定角。

既然是定角,那么就可以假设定模型λ=(A,B,π),以及观测序列O=(o1,o2,……,oT)。

那么就有α1(i)=πibi(o1),i=1,2,……,N

αt+1(i)=[j=1∑Nαt(i)aji]bi(ot+1),i=1,2,……,N

十五分钟后。

看着面前的结果,徐云若有所思:

“极大化的模型参数吗……”

随后他思索片刻,继续在纸上写下了一道公式:

Q(λ,λ)=I∑logπi1P(O,I∣λ)+I∑(t=1∑T-1logaitit+1)P(O,I∣λ)+I∑(t=1∑Tlogbit(ot))P(O,I∣λ)。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投影曲线,并且圆锥对数螺线上任一点的挠率也与该点到轴的距离成反比。

因此可以化简成另一个表达式。

δt(i)=i1i2,……,it-1maxP(it=i,t-1,……,i1,ot,……,o1∣λ),i=1,2,……,N

解着解着,徐云的表情也愈发凝重了起来。

两个小时后。

徐云看着面前的图纸,眉头紧紧的拧成一团:

“好家伙,第一组方程的化解项,居然是一个观测态的方程?”

观测态方程其实是个很奇怪的玩意儿,它在数学中的释义比较复杂,但在物理中的释义却很简单:

它表示着一个时序的非概率模型,指的是状态空间中经过从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的转换的非随机过程。

看到这里。

有些同学是不是感觉很熟悉?

没错。

这是一个定义上与马尔科夫链完全相反的模型,描述的是一种很小区间内的定性可能。

而这种模型,一般只会出现在……

超级超级小的微观领域。

想到这里。

徐云忽然灵光一闪。

“微观领域,衰变积分?”

只见他飞快的拿起笔,在其中另一张纸上飞快的写下了一行字:

y(xn+1)-y(xn)/h≈f(xn,y(xn))

y(xn+1)=y(xn)+hf(xn,y(xn))

写完这些后。

徐云拿出笔记本,打开了一个定制版的物理软件。

这是科大研究生才能申请的量化计算程序,以高斯做的量化计算为核心基础运行,可以计算一些精度有限的模型,名字叫做极光。

极光中录入了目前已发现的所有微粒的运行轨迹,连接的是科大同辐那边的一台次级服务器。

随后徐云通过Mathpix将自己写好的公式识别、传输入内,按下了回车键。

十二秒后。

一个数字出现在了徐云面前:

0。

这个0可不是无一可靠的那个0,而是指系统中没有找出符合这种征值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