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计划’和‘变化’(第2/4页)

现在这样,只是希冀可以看到一些熟悉的公司名字、熟悉的公司创始人名字、熟悉的软件或是设备名字,如果有机会,他是不介意看看能否操作一下。就算不能,给自己那本记录记忆的本子里,填写一些资料,也是很有必要的,说不准什么时候契机就来了。

小白人一个,你兜里有巨款,也不一定有资格去投资,或者有资格投资后会被那些强大的未来大佬们,将你当成韭菜割了,最终明明是一个几百倍几千倍甚至更多收益的超前投资,只能拿到旁人眼中赚大了几倍十几倍收益,这还是好的,碰到一些狠的,吃人不吐骨头。

直到现在,魏涛也没觉得自己能够跟那些后来在各大富豪榜单上频繁出现的大佬们坐在一张桌上谈生意,脑子智商不是一个级别的,唯一增涨的一点信心就是,我不是一个小白人,虽说是个你们眼中东北小城的土包子,可这土包子,也是商场上转过几圈的人,别想着糊弄我,也没想着拿我当傻瓜来对待。

至少,现在的魏涛觉得,遇到那些实力与学识相匹配的新一代六零后七零后有学识的创业者,在对方创业初期和B轮C轮融资之前,自己是有实力保护自己的利益。

玩脑子玩不过只能认,所以他一直找的是自己深度体验过谈得上至少用户级别熟悉、在大方向上曾经看过新闻知道的项目,这样就算玩脑子玩不过人家,大方向上不至于走错,能够尽可能多的保存自身利益。

玩脑之外呢?

这也是魏涛愿意跟卫家保持深度合作的理由之一,也是他还让朱峰、乔新华这类人暂时围绕在自己身边的原因。任何行业的草创阶段,当它显现出了足够的潜力和未来的价值后,资本会蜂拥而至,除了资本之外,还有各路势力。

曹海洋厉害,可曹海洋的影响力充其量是在松江,这跟未来魏涛想要做长期持有投资的项目,关联不大,反倒是朱峰这类人,多多少少,哪怕没什么太大作用,也不至于让人觉得这个看似外行的投资人,来自东北小城,是个暴发户,可以随便欺负,反正他什么也不懂,到时候将他踢出局还是将他吞了,他也只能眼睁睁看着。

狠人,身边有狠人。这类人不能跟他动粗,犯不上,不过大老粗一个,咱们是文明人,想要对付他,动动脑就好了,融资比例改变,投资战略改变做一些看似错误的决定,几下就能将对方甩下车。

魏涛就希望有这样对付自己的人,什么战略项目能够持续到后期爆发,什么项目夭折,后者不知道,但如果跟前者摆在一起,哪怕前者的某个阶段战略决策再荒唐,都不至于动摇魏涛的信心,不会被对方牵着鼻子故意弄到后者项目之中,最终或是被稀释到没剩下什么,或是吓得你草草退出,或是以那个阶段的‘足额’利益吸引你退出。

只要坚持到已经声名鹊起的阶段,那是魏涛觉得最理想的状态,我不想成为什么大股东站在台前,也不想占据着什么联合创始人的身份去耀武扬威,我就当个小股东就好,哪怕最终一轮又一轮,被不断扩张的市值带来融资比例稀释,他心里想的是后来那几个超大互联网公司,自己有一两个机会就好,最终能持有1%的股份,都算是胜利。

如果是种子投资天使投资阶段,很少的钱,一轮一轮的融资一直到上市,自己能跟多少跟多少,根据实力来,尽量保持稀释股份的比例别断崖式即可,坚持到最后,别说百分之一,就是千分之一,有些超大规模的企业,那也是亿元以上来计算。

到自己重生之前,如果事业上有这种投资。

固定资产有一些房产。

虚拟投资有茅台股票、虚拟货币等。

这就是他希冀的完美状态,切合实际,不假大空,有信心去进行操作。

到那个时间节点,不管什么专家有多少的建议,除了大公司股份保留一小部分,剩下固定资产虚拟投资,全部抛出。在老家或是一些能够伸开腿的区域,有几个稳定或是提升社会地位的实体产业,哪怕不赚钱,也保留着,维系自己一个有钱人该有的体面和底气。

之后,开启自己真正意义上陌生新奇的新人生,去享受生活,去真正体验忙于赚钱没有体验过的物质生活。

……

每隔一段时间,魏涛会翻看那个锁在保险柜里的本子,添加一些新的记忆,书写一些每个时段的内心感悟,留下这样一份感悟,以后再看,可能相互结合,再带来一些新的感受。

之前就没想过做大公司的投资,觉得自己就是没资本怕被吞了,现在有了一点底气,哪怕是那些聪明人眼中的土包子,咱也是在某个小地方有一定社会地位和势力的土包子,任谁跟我动一些歪脑筋,也会想一想,会不会迫使这个土包子恼羞成怒铤而走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