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 取士于众!(第3/3页)

“自不可同等对待。”

“人多不算是坏事,人越多筛选的力度才大,也才能从中真正的选出几个人才,至于你所担忧的,其实根本算不得什么担忧,你把这些人看的太高了,这些所谓的‘士人’,当真是士人吗?”

嵇恒目光冷冽。

扶苏愕然。

嵇恒继续道:“你颁布的求贤令,可是不看出身,不看门第的,甚至是不看身份的,而过去的求贤首要看的便是身份,非士不取。”

“这是一种颠覆。”

“颠覆过去天下盛行的精英路线。”

“改走普罗大众路线。”

“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但跟大秦的体制又暗中契合。”

“大秦本就对出身没什么看法,只要能斩获军功,便能更进一步,这求贤令实则是一样的。”

“而这才是大秦体制该有的人才路线。”

闻言。

扶苏若有所思。

他就知道嵇恒提出的建议定有高见。

而嵇恒的建议往往都是从实情出发,也是更契合大秦现有体制的。

只是这种挑选人才的办法真的可行?

取官于士跟取士于众,两者的差别可太大了。

士本就是贵族,自来饱读书卷,因而更有远见,更有想法,这些人出仕,往往对天下都有更切实的影响,而取士于众,那便意味着这些人之前或许都不是‘士’,只是在一番筛选后,挑选出了一些相较不错的‘民’,将其视为‘士’。

但‘民’终究不是‘士’。

他们真的能取代或者胜任‘士’的职能?

扶苏心中存疑。

对此。

嵇恒并未做过多解释,扶苏身上是有着这个时代烙印的,也深受过去的‘士卿’思想影响,自然会下意识对‘士’高看一等,但‘士’这种文化,本就跟秦人体制格格不入,强行效仿,只会得不偿失。

秦制的根本是法。

而秦法之根基便在于吏。

是吏,非是官。

吏才是秦制下最重要的存在。

只不过相较于官,吏更显籍籍无名罢了。

商鞅创立的军功爵制,是用行政手段的方式,强化了社会阶层间的不平等,时刻提醒着上位者的优越感和底层民众的自卑,但值得注意的是‘强化’绝非‘固化’,甚至恰恰相反,商鞅创立的体制,才是当下社会阶层最为流通的体制。

即便是隶臣,只要能获得爵位,同样能拜将封侯。

只不过商鞅创立的体制,只适合在战时,一旦脱离了战时,这套体制就直接死了,没有阶层流动的渠道,没有上升的空间,对于大秦这样一个高压帝国,是无比危险的,因而想改良商鞅的体制,不仅要解决军功爵的积弊,还要解决上下阶层流动性的问题。

过去是靠的军爵。

今后则只能靠‘取吏’。

然大秦立国十年,依旧沿袭的是老一套,即学室路线,走的还是精英路线,然军功爵制面向的是所有秦人,而精英路线明显针对的是少部分人,只有少部分人能获得晋升空间,大部分人则只能陷入一成不变的死态,这般压抑的社会,定然会出大问题的。

而想要解决同样很简单。

流动起来。

想直接推行后世的‘科举’及‘公务员制度’,就大秦目前的现状,明显是不足够的,因而只能徐徐图之,一步步放松‘取吏’的标准,给秦人逐步松绑,让他们再度看到希望。

所以这次的求贤就显得格外重要。

这是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