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真正的核心是军队转职!(第3/3页)

想到这。

两人心中也深感唏嘘。

这跟他们印象中的扶苏已判若两人。

心思之深实在令人悚然。

李斯拱手道:“前面是臣等小看殿下了,殿下考虑的很周全,并没有想直接对秦军颁发政令,而是立足于军中将领,通过对军中将领做出一定的变动,进而改变当下的军中情况,并借此来试探军中的反应,若是军中反应并不强烈,才会逐渐拓展至全军。”

“殿下大才。”

李斯忍不住称赞了一声。

这份奏疏上也写了‘入学’‘为吏’‘赐氏’,但却是提出了分批次,首先从军中将领开始,非是从将军等要职,而是底层的百将、五百主,二五百主等军职不算高,但数量却相对较多的军官出发,对这些军官提出转职。

要么直接退出军队,获得子弟入学资格。

要么转职为地方官吏。

同时。

没有氏的朝廷会予以赐氏。

通过所谓的转职,将‘上造’‘簪袅’等爵位的军官,进行一定程度的处理,而且相对模糊化,并不会那么直愣的告诉给军队,如此既保证了军队底层军官的流动,还解决了一定功赏问题,此外因为是分批次,也不会导致军队战力下降太多。

悄无声息的达成了目的。

手段极其高明。

另外。

种种举措都局限在了军中。

并不会为外界知晓。

就算六国贵族跟士人知晓,也并不会想太多,但等到朝廷的动作越来越多,越来越大,获得氏的士卒定会不断增加,同时通过对关东士卒的征发,也会渐渐影响到关东,通过这种悄无声息的的办法,将功赏问题逐渐解决。

到那时。

大事已定,不容置更。

嬴政看向李斯跟冯去疾,再度问道:“现在你们认为如何?”

李斯道:“臣认为此策大善。”

“最初对军队的影响最多就几万人,只是几万人的转职,而且还有多种选择,对朝廷的压力并不是很大,而且因为用的是‘转职’,也不会引起太多人关注跟警惕,反倒能很好的落实下去,此外日后就算补充了关东秦人,这些关东士卒大多从底层做起,数量也不会太多,对军队影响也不会太大。”

“总体而言可为上策。”

冯去疾也笑着道:“不仅如此。”

“胡亥公子在南海的遭遇,恐跟军中将领生出异心有关,上面的将军不易大动,但将下面的一些小将领给替换掉,却是能有效减少军队的不稳定因素,对军队稳定大有裨益。”

“此策十分高明。”

闻言。

嬴政也露出了满意的笑。

他沉声道:“既然你们都没有建议,那就按扶苏心意做吧。”

“陛下英明。”李斯跟冯去疾齐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