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职业军人的雏形!(第3/4页)

南海八年,北原三年。

大秦早已培养出一批十分可观的识字人才。

只要给予他们机会,让他们学习律令跟经文,提高文化修养,他们是完全能够胜任地方官吏。

然大秦从始至终都没有考虑过。

准确说朝廷根本就不知道有这样一批人。

戍卫制太新了。

新到秦这创立者自己都不知道这些。

若是能将戍卫制真正利用好,大秦官吏短缺的问题是会得到一定解决的,而这同样是他力主这些士卒走出关中的原因。

他们待在军中,待在关中,根本就认识不到这些。

秦人太卷了!

他们值得拥有更好的。

甚至日后还能借此让关东民众参与戍边,继而一步步瓦解六国贵族对关东的影响,让更多天下底层民众参与到秦这个帝国的建设中来。

只是现在说这些还为时尚早。

良久沉默。

扶苏已明白了过来。

嵇恒之意,是在大秦戍卫制下,大秦的士卒跟过去不一样了,这些士卒大多掌握了一定的读写算术,已初具成为官吏的基础。

大秦缺少基层官吏。

这个问题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了。

一直得不到解决。

正是因为此,关东的官吏,才敢三心二意。

若是大秦将这,不说几十万,至少几万的士卒安排到关东为吏,朝廷对天下的控制力岂不要大大加强?

扶苏面色一喜。

他压下心中的欣喜,问道:“戍卫制下的士卒,当真有这般能力?”

“不知道。”嵇恒很是干脆的回答。

扶苏一愣。

嵇恒淡淡的扫了扶苏一眼,沉声道:“我没有去过北疆跟南海,只是对军中情况有一些了解,具体如何,还需有人去实地看。”

“这只是我的推断。”

“至于真相如何,这我岂能知晓?”

扶苏尴尬的笑了笑。

嵇恒虽前言不搭后语,但也的确说的没错。

嵇恒只是对当下戍卫制的情况做出推断,真正是什么样子,他的确说不准,他毕竟没有到过边荒,更没有实地了解过情况,又岂敢夸下海口?

扶苏一脸讪讪道:“是扶苏心急了。”

扶苏对此早已习惯,脸不红心不跳道:“如果先生的推衍为真,戍卫制当真能解大秦的燃眉之急,关东正是因为官吏缺乏,才继续任用原六国官吏,而这些人大多首鼠两端,很多都跟六国贵族私下有联系。”

“若按先生之法。”

“将这些戍卫士卒任用为吏,不仅能给士卒一个妥善的交代,还能解决朝廷一直悬在心上的功赏问题,当是一举多得。”

“先生大才。”

扶苏眼下也懒得动脑了。

他早就有自知之明,自己的脑子就是比不过,嵇恒恐早就在心中将这些算计明白了,也早就料好了一切,他光听一阵,又岂能听出问题?

他没那个能力。

他默默将嵇恒的主意记下。

准备回去就将这些上书,让父皇去拿主意,他相信以父皇的魄力,定然是会同意的。

若真落实下去,过去困扰朝廷的很多棘手问题,一下就都迎刃而解了。

他心中大快。

胡亥耷拉着身子,已有些没精打采。

他完全没听懂。

不过他也懒得多问了。

他对什么戍卫啊、屯边这些是一窍不通,就算嵇恒详细的讲了,多半也听不明白,就不去自找折磨了。

嵇恒面色淡然。

他沉思了一下,继续道:“我前面提出的解决之法,大多是围绕着爵位为簪袅、不更的士卒,至于最底层的公士跟上造,数量是最多的,甚至可能高达数十万,因而朝廷若真的动了心思去解决。”

“必须要准备很多钱粮。”

“田宅的情况,若是情况好,簪袅、不更的士卒,愿意送子弟上学,或者愿意自己去关东为吏,朝廷可借此收上来不少,或者少分发一些,但这些数量,相较于数十万的公士跟不更,还是相对偏少。”

“诚然赐氏能让这些人心中好受一点,但最终还是要落到实利上。”

“所以若是军中反应不强烈,可将赐氏的条件,相对拔高一点,簪袅以上可免费赐氏,上造爵位有机会被赐氏,但要求是跟簪袅子弟入学一样,不再额外分发田宅,且需在南海或者北疆服役满多少年。”

“至于最底层的公士,则都与之无缘。”

“如此算下来,大秦最终需给出的田宅数量会大幅减少,若是数量不高,到时或只能用钱粮去解决了。”

“大秦这一年囤积下来的钱粮恐还不够。”

扶苏目光一黯。

嵇恒的主意已经很尽心了。

通过各种虚赏、实赏,勾起士卒的欲望攀比,继而让士卒主动放弃功赏,为朝廷减少压力,但这只能解决上造及以上爵位士卒的情况,至于最普遍,也是数量最高的公士,这依旧很难去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