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案 女演员毁容(第5/8页)

当然,这都是我听一些法医昆虫学界的前辈所说,不要说到底有没有引诱昆虫的毒液和这类人,就连那种虫子存在与否,都是未解之谜。但我一直本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尤其是之前的毒蜘蛛事件,让我更加谨慎了。

我小心翼翼地划开黑色塑料袋,看见一封老旧的黄色信封展现在我面前,是一个没有署名和地址的空白信封。我打开信封,里面有两张纸:一张是奇怪虫子的资料,还附了图案;另一张是留给我的字条。字条上写道:“看来你采纳了我的建议,是在下的荣幸,资料是给你的见面礼。如再有需要,请看后面。”

字条后面写了一个软件名字,还有一个ID叫——NASA。

我没理会,随意翻看了一下资料,昆虫图案居然和啃脸虫一模一样。这个信息在我心里掀起滔天巨浪,我继续向下看着,下面写了一句话——白腹皮蠹,鞘翅目皮蠹科,以动物性药材、毛皮和干化的人的尸体为食。

关于鞘翅目昆虫,我还是有所耳闻。这一目的昆虫通称甲虫,是昆虫纲乃至动物界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第一大目,全世界已知约35万种,占昆虫总数的三分之一,国内已知七千余种,地球上的陆地及淡水的每一个角落都有所布及。这个目类食性庞杂,植食性、捕食性、腐食性、嗜尸性、寄生性都有涉及。鞘翅目共分为四个亚目,即原鞘亚目、肉食亚目、菌食亚目、多食亚目,其中具有法医学意义的只有多食亚目。

多食亚目一共分为19个总科,常在尸体上出现的有8科,皮蠹科就是其中一科,其他7科有我们之前遇到的郭公甲科,还有埋葬甲科和阎甲科等。

白腹皮蠹属于皮蠹科的皮蠹属。这个信息对我来说至关重要,主要是我对鞘翅目的昆虫研究并不深。我略读了一下这份资料,剩下的都是一些虫子的特征和虫卵特性。最吸引我注意的是,后面有一张表格,里头写着关于白腹皮蠹幼虫在各个温度下的生长历期。这些东西无异于雪中送炭,我对这个案子再次充满了希望。

第三章 白腹皮蠹

死者脸上的虫子基本可以断定为鞘翅目皮蠹属的白腹皮蠹,嗜尸性弱,最常见于干化的人尸,是特殊手法才有的,或者死者的脸进入储藏室之前就干化了。

我把NASA的身份暂时放在一边,继续昆虫研究工作,表格上的幼虫生长是符合一定的生物规律的。比如,1龄幼虫,在18℃的时候需要8天才能成长为2龄幼虫,21℃就只需要4天,24℃则需要3天。以此类推,30℃则只需要2天。而在18℃的情况下,1龄幼虫到2龄幼虫需要8天,2龄幼虫要成长到3龄幼虫则需要9天,到了9龄幼虫历期就要22天。后面不管是在什么温度下,都普遍遵循这个规律。所以,白腹皮蠹的成长规律有两个,第一,温度越高,它的成长所需时间越少;第二,成长的阶龄越高,需要的时间就越多。

所以,我现在只需要知道从尸体上采集回来的虫子处于什么发育阶段就行了。

我检查了一下从尸体上采集的昆虫样本,里面有蛹壳,说明已经发生了一个世代,而且幼虫多在3龄,极少数2龄幼虫。而我在现场收集温度显示是27℃,在27℃情况下,一只白腹皮蠹从卵发育到成虫需要64天,加上三龄幼虫的成长时间,一共66天。这说明死者死亡时间在66天之前。

这个数据明显有问题,因为郭晓敏失踪的时间10天不到,怎么可能两个月前就死了?不过仔细一推敲,我发现数据并没有说谎。郭晓敏死后,除了脸部以外,剩下的地方都没有腐烂和被昆虫侵袭,就已经证实了这一点,她不可能在两个月前就死了,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我突然想起来,字条上写的是:白腹皮蠹是以动物药材、毛皮和干化的人的尸体为食。

郭晓敏死亡的地点是在储藏室,那么里面一定会有白腹皮蠹的成虫、幼虫及其虫卵和虫蛹出现。那么,这可能就是影响最终结果的一个因素。加上凶手的特殊处理方式,虫子的纯净性就受到了极大的干扰。

所以,我现在要再次返回案发现场,收集尸体周边药材上的那些虫子样本。

这样一来,虽然没有获取最好的结果,却也能收获不少有用信息。基本可以排除昆虫啃脸的可能性,这是由于凶手的特殊处理方式所导致,也能说得通为什么会将死者放置在储藏室内。

关于死者身边的奇怪符号和右手的金刚降魔杵有什么深意,让我百思不得其解。我打算去看看韩哥那边有没有新的进展。当我再次来到现场时,已经接近黄昏。不过,这一点也没影响韩哥进行后续勘查工作。老高告诉我,案子有了重大的进展。